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的故事

【穿越历史的感动】特级技师解难困 时代楷模发明家

2021年07月09日09:29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故事主人公:李超,男,中共党员,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特技技师、鞍钢技术专家。李超长期从事生产一线的设备维修保障工作。他通过发明创新解决各种设备和技术难题,为企业产品升级、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6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际、国家发明展览会金奖3项,辽宁省及鞍山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专有技术6项,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

李超

像他的名字一样,李超一直在不断地超越。攻克大大小小技术壁垒,超越一个接一个技术高峰,也时刻超越自己。身为一线工人,不仅头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当代发明家”的光环,还摇身一变,正式成为鞍钢集团党校的兼职教授。

“李教授”很谦虚 每一个工人都是师傅

1989年,李超以优异成绩考入鞍钢冷轧厂,成为一名维修钳工。刚到工作岗位上,班长没有给他派师傅,他就把班里的前辈们都当作师傅;别人不主动教,他就主动去学,五花八门的技术他无一不通。

做钳工抡了10多年大锤,热衷钻研技术的李超,最终成长为鞍钢冷轧厂的一位技术“大拿”。这么多发明革新,李超印象最深的不是国家大奖,而是1998年让他初尝甜头的那一次。

1998年5月,他结婚了,婚假刚休了一半,就被车间主任叫回了厂,活套段又出事故了。这是一套进口的欧洲二手设备,已经运转多年,“年老多病”。不能“一味地哪坏修哪,这不是设备管理的长久之计”。李超下决心改变这种跟在事故后面跑的状态!他渐渐萌生了改造这个设备、“拔病根”的念头。

白天,李超在现场观察、测绘、查数据;晚上回家,伏在案头,查资料,画草图。半个月后,李超完成了包括装配图、部件图、零件图共30多张设计制图。冷轧厂专门召开专家论证会,完善方案,厂领导当场拍板,年修期间进行改造。改造非常成功,第二年,活套段全年设备事故只有半个小时,一条线完成了两条线的产量。那一年的全厂创新大会上,厂里第一次设了特等奖,并把它颁给了李超。

“创新能换来生产稳定顺行,能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这给李超的职业生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李教授”很好学 每一道难关都是课题

“勤干、勤问、勤走”是李超的学习工作法宝。

“现在的产业工人,早已告别‘傻大黑粗’。”李超说,“都在转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知识工人才更有力量!”

李超

汽车板是钢板加工的“皇冠”,也是利润较高的领域。将厚厚的板材加工成不到1毫米厚的高强度板材,技术难题很多,乳液残留即是一例。当初,鞍钢转型新上汽车板时,没少吃苦头。乳液残留解决不了,“共和国钢铁长子”鞍钢的汽车板就无法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如果变事后集中吹扫为事先预防、分区吹扫,是不是更好些?逆向思维帮助李超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沿着这个思路,李超带领攻关小组研发了5项支撑技术。难题解决了!乳液清除率由平均93%提升到100%,残次品率由8%降为0,每年耗电量节约36%,现场噪声降低了25%,当年就创造效益337.30万元。

“李教授”很低调 每一次进步都是理所当然

“产业工人要做高水平的技术型工人、知识型工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走创新之路!”李超如是说。

李超觉得,现在的产业工人,早已告别“傻大黑粗”,都在转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知识工人才更有力量!虽然身为工人,他深知肩上的责任依然重大。

李超的愿望很普通,“我是从一线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多年来,解决生产难题,维护设备运转,提高设备精度,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每每看到生产中的难题在我和工友的努力下得到解决,我们会感到非常幸福。” 

2014年李超创新工作室的成立就为人人创新、提高技能提供了快速成长的空间和发挥才智的平台,创新工作室汇聚了各专业的精英工匠。4#线连退机组自投产以来,一直没有发挥剪边下线直接生产成品料的功能,产线生产工艺无法得到优化,增加了生产成本。在公司和厂的支持下,李超和他的创新团队从项目论证、到设计制造,逐个环节进行沟通和优化,最终成功地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使成材率提高了1.5%,年创效360万元。结合当前市场形势严峻,李超团队不仅将目光投放到维护设备稳定运行上,更将焦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上。

李超

2018年,冷轧厂提出“钢卷完美化”活动,要求“制造最美钢卷,擦亮鞍钢品牌”,其中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钢卷溢出边问题,厂里提出要把这项难题交给创新工作室负责。为此,李超带领工作室成员有针对性的排查了各工序钢卷的现状,并对标先进企业,汇集多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立项攻关,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机电设备的位置和精度,使钢卷溢出情况得到很大改善,达到预期设定目标。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完成攻关项目606项,形成了16项专利,24项专有技术,共培养出作业区管理者4名,点检长、区域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12名,青年技术骨干30多名,李超创新工作室2014-2017年合计创效7000余万元,为鞍钢推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责编:邱宇哲、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