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人公:王义夫,辽宁省辽阳市人。曾任国家射击队总教练。1979年入选国家队。他连续参加了6届奥运会,获得了2金、3银和1铜的战绩,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夺得奥运冠军年龄最大的选手。曾三次荣获“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1992年获亚洲“十佳”运动员称号。1997年获全国射击“双十佳”运动员称号。1999年当选“新中国体育五十星”。
王义夫
辽宁是体育大省。多年来,辽宁为多个运动项目输送了众多优秀的人才,辽宁籍的运动员中也有很多都登上过奥运会及各项世界级大赛的领奖台。在他们之中,有一位运动员,凭借的坚定和执着,书写了一段不朽的篇章,被誉为中国体坛的常青树,他就是王义夫。
王义夫出生于1960年。颇有天赋的他,在17岁时进入辽阳市业余体校学射击,半年后即入选辽宁省队。在省队训练了半年后,他就拿到了全国冠军。就这样,19岁的王义夫入选了国家队。
在1984年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上,首次参加奥运会的王义夫在50米手枪慢射项目上夺得铜牌,他的队友许海峰夺得该项目的金牌,这块金牌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枚奥运金牌。
当时的王义夫暗下决心,自己下一次一定要站上最高的领奖台。
然而四年后,因为求胜心切,王义夫只获得了第八名的成绩。赛后,他总结了教训:“自己想的太多了,其实已经瞄准了,还不敢扣扳机,老想瞄准些,再瞄准些,结果反而不准了。”
时间飞逝,又是四年过去。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首日举行的手枪慢射比赛中,他以一环之差获得了银牌。两天后,在男子气手枪比赛中,王义夫调整好了心态,以684.8环的成绩一举夺得人生中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此后,他又接连拿到了世锦赛、世界杯总决赛等多项冠军。只是,在随后的奥运之旅中,王义夫的金牌之路却走得异常坎坷。
1996年,王义夫第四次出征奥运会。在飞赴亚特兰大的前几天,王义夫因为内耳道发炎引起的头痛头晕,导致身体很虚弱,下飞机时甚至是被担架抬下来的。即便如此,在比赛中,他依旧过关斩将,在最后一枪之前,保持着领先对手3.8环的优势。
就在大家都以为,王义夫已经稳拿金牌的时候,意外发生了。“除了击发的一刹那,我的脑海模模糊糊的,觉得自己马上就要站不住了。”他举枪却又放下,再举再放,最后只能凭着直觉打出最后一枪。
1996年,王义夫在10米气手枪的决赛中因体力不支晕倒。
这一枪只打出了6.5环,最终王义夫以0.1环之差失去蝉联冠军的机会。当时,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以及教练张恒很快走上去安慰他:“你已经尽了全力,大家认为你是好样的。”可王义夫却脸色苍白地喃喃自语着:“我没有打好,最后一枪我什么都看不见了。”几分钟后,他休克晕倒在场地上。
后来,王义夫被诊断为颈椎基底狭窄,颈动脉供血不足,这是很严重的颈椎病。人们认为,他会因此退役,告别射击。可王义夫没有放弃,8年后,44岁的他传奇般的再一次站在了奥运冠军的领奖台上,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年龄最大的奥运金牌得主。
许多项目的运动员其实是吃“青春饭”的,因为身体的颠峰状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为了保持自己的状态,他付出了比其他年轻运动员更多的努力。“年轻队员练一上午,在举枪数上绝对是要超过我的,我只能比他们多练一下午;他们打一枪我就得想办法打两枪,争取把损失弥补回来,总得要比他们多积累一点。别人打半天,我就多练一下午,别人练一天,我就晚上加班练。”王义夫一直认为,“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必须付出超人的代价。”
凭借发自心底的对于射击事业的执著和激情,王义夫来到了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
在决赛现场,王义夫的总环数一直处于第二的位置。这一次,他吸取了以前比赛中的教训,无论领先还是落后,都不急不躁。打完九发子弹,王义夫已将总环数追平。到了决出胜负的最后一枪,首先击发的对手打出了9.7环。调整好呼吸后,王义夫举枪,瞄准,击发。9.9环,反超对手0.2环,王义夫以总成绩690.0环再度夺得奥运会金牌。
2004年雅典奥运会,王义夫夺得金牌。
站在冠军颁奖台上,看着国旗,唱着国歌,王义夫哭了。此时,距离他上一次夺得金牌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我参加了六届奥运会,从来没流过泪。这是仅有的一次。因为这一次实在太不容易了。”
2005年,王义夫光荣退役。退役后,他曾担任国家射击队总教练兼手枪队教练。面对冲劲十足的对手,以及出现重大调整的射击项目规则,王义夫带领中国射击队开始了艰苦的“二次创业”——所有队员都是从零开始,稳住阵脚,再次向顶峰进击。
在执教国家队时,王义夫于2014年当选国际射联副主席。这是中国人在该组织中的最高职位,并于2018年连任该项职务,说明了国际射联对他工作能力的认可。
2017年,中国奥委会正式组建专家委员会,王义夫入选为中国奥委会专家委员。
奥运会“六朝元老”,中国年龄最大的奥运金牌得主,体坛常青树……王义夫的身上有着诸多光环,而在他自己看来,能够取得如此多的成就,都是源于“一种精神,为国争光的精神,努力了就一定能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