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的故事

【穿越历史的感动】国器伟业传千古 院士风范垂后人

2021年07月01日15:07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主人公:蒋新松,江苏江阴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年获中国工程院首届工程科技奖。

蒋新松

“科学事业是豪迈的事业,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探索、追求和攀登。科学应是我们为之献身的事业,而不应是作为一种晋升的台阶,有了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持久的百折不挠的毅力。”蒋新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65年,蒋新松从中国科学院北上辽宁,来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前身)工作,并参加了国家科委在鞍钢组织的自动化攻关重点项目——1200可逆冷轧机自动化,并在1968年现场联机试验成功。

在鞍钢生产现场,他坚持奋斗了十几年,搞科研、写论文,敢于冒着技术风险,承担了三个自动化系统的总体设计任务。

1977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1978—1985年学科发展规划制定工作,主持起草了自动化学科发展规划,并把开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列入该规划。也正是这个规划,让中国的机器人获得了“出生证”。

1980年,蒋新松被任命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蒋新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蒋新松在出国考察的时候,发现有的国家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大量应用机器人,这促使他产生了研制工业机器人的想法。因为蒋新松已经敏锐地预见到,机器人的应用将成为一个国家实力和科技水平的象征。

但是在那个年代,发展工业机器人受到了比较大的质疑和阻碍,因为很多人担心机器人会跟人争夺“饭碗”。

为此,蒋新松从国外机器人的发展和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选择水下机器人作为我国发展机器人的“突破口”和攻坚目标。

经过充分论证和技术攻关,由蒋新松担任总设计师的“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样机研制成功。1985年12月,“海人一号”首次试航成功,潜深达到199米,技术达到了当时同类型产品的世界水平,为我国的机器人研究和应用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此后,蒋新松以“在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的起点”为原则,在国家“七五”攻关计划的支持下,成功开发出一系列产品,建成了国内唯一能提供水下机器人系列化产品的生产基地。

在国家“863”计划实施后,他被聘任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第一任首席科学家,并连任四届。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缆和无缆水下机器人的潜深从100米逐渐扩大到300米,直至1000米。但永不止步的蒋新松把目光转向了更深的6000米海域。

在6000米的深海中,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承受的压力高达600公斤,而且水下机器人的导航和定位也会受到海水和海流的巨大影响。除了这些,蒋新松还要解决机器人在水下和水面通讯、抗海水腐蚀,以及能源等诸多方面的难题。

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是“863”计划重中之重的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蒋新松勇担重任,向国家科委立下了军令状。在那之后,他牵头组织与俄罗斯合作,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成功,并于1995年8月顺利完成太平洋深海性能试验。

1997年5月,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在南太平洋成功完成海底探测任务,并支持了由联合国准予的15万平方公里的深水海域海底探测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这一重要成果不仅使国内水下机器人水平上了两个台阶,更把我国的水下机器人技术推向了当时世界一流水平。

“科学工作是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的。”这是蒋新松的一句口头禅。能够成为“中国机器人之父”,除了过人的才智,更离不开他惊人的勤奋。

蒋新松

出差时,同行的同事每天早上起来,都能看到上铺的蒋新松在歪着脖子看书学习。同屋的“863”专家晚上12点看他还在写东西,等到凌晨4 点醒来发现他还在写,而蒋新松却说自己“已经睡过了”。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最先亮起的那盏灯,总是蒋新松案头的。

1985年,为了和美国沛瑞公司进行谈判,他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准备谈判稿,却在向中科院汇报情况那天,晕倒在了楼梯上。即便在谈判的节骨眼上病倒,也没能撼动蒋新松,他坚持不住医院,又强打精神陪同美方代表前往大连,可刚一下火车,就再次晕倒在站台上,连在场的美国人也被他的拼搏精神所感动。

1986年,因为拼得太狠,蒋新松住进了医院,被关进了无菌室,一个玻璃罩把他整个身体罩在里面。当时,机器人示范工程马上就要动工,他竟悄悄把有关人员召集到玻璃罩前,听取情况汇报,然后用虚弱的声音一点点地部署工作计划。

蒋新松常说:“要活着干,死了算!”

1994年,蒋新松从研究所的岗位退下来,疾病缠身的他本可以颐养天年,但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却他比以前更加忙碌。

1997年3 月15 日,他向国家科委领导送上20万字的研究报告,这是他一年多来的积累和成果。其中提出了对企业进行重组、大力推广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搞活大中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等建议。

3月29日清晨4点,蒋新松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敲了3个小时电脑后,准备按计划利用周末时间,去鞍钢帮助咨询技改工作。就在他要下楼的时候,一阵剧烈的绞痛突然袭来,满头大汗、脸色煞白的蒋新松被紧急送往医院。这一次,透支健康已久的蒋新松没能挺过来。3月30日,他的生命永远地画上了休止符。

“国器伟业流芳千古,院士风范后人良师。”蒋新松去世后,人们用这样的挽联,来追念这位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奉献终身的科学家。

(责编:邱宇哲、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