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橋區:“皖北糧倉”十六連豐 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2020年11月10日17:00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原標題:宿州市埇橋區:“皖北糧倉”十六連豐 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宿州埇橋現代農業展覽館。陳若天攝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從充滿希望的春天,進入郁郁蔥蔥的盛夏,來到顆粒飽滿的金秋,再到蓄勢待發的冬日,在廣袤的皖北大地,有著“皖北糧倉”美譽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迎來了不同尋常的豐收,今年糧食生產實現十六連豐。

  埇橋區,為宿州市唯一的市轄區,位於黃淮平原南端,地處淮海經濟區腹地、長江三角洲經濟帶西緣,襟連沿海,背依中原。耕地263.1萬畝,人口190.6萬,其中農村人口132.8萬,是名副其實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這片創新出諸多農業改革先行樣本的希望土地,是享譽全國的國家糧食主產區。近年來,埇橋區把農業農村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上,圍繞產業集聚、鼓勵扶持、人才培養、優化服務等方面,注重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示范作用,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守住糧食安全,現代農業逐漸走向規模化、集聚化,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

  在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車間內,大豆育種專家正在對大豆進行選種試驗。陳若天攝

  書寫現代農業改革的“埇橋樣本”

  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段德豐做夢都沒想到,農民種地還能成為一份事業。段德豐是埇橋區灰古鎮付湖村的種糧大戶。他流轉了1100多畝的土地專門從事糧食種植,小麥收割期,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派出的8台收割機幫他收割麥子,僅用了3天時間,就實現了顆粒歸倉。

  “以前祖祖輩輩守著幾畝薄田度日,如今加入了聯合體,種的糧食有人幫忙管理、收割、運輸、銷售,種田倒變得輕鬆了。”段德豐所說的聯合體,便是埇橋區在全國首創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從“單打獨斗”走向“抱團共贏”,2012年8月,埇橋區先行先試,創建了以“農業企業為龍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為基礎”的新型農業經營聯盟—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探索出一條農業經營組織創新的“埇橋樣本”。

  “規模經營、科學作業、高效服務,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我們聯合體的糧食產量高於周邊農戶10%左右,每畝增加收入230元。”淮河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勇介紹道。

  據悉,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從最初的3家,發展到如今的98家,其中省級示范產業化聯合體18家、市級10家、區級70家,帶動農業企業11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86家、家庭農場達到641家,經營土地41.6萬畝,吸納貧困戶5600余戶。

  2017年10月,“聯合體”運營模式被農業部、財政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文件向全國推廣,並榮登2017年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2018年聯合體正式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成為埇橋農業改革最亮麗的品牌。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不過是埇橋近年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埇橋依托深厚的農業農村改革土壤,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積極探索和創新農業體制機制。

  2016年,埇橋區針對農業經營主體推出“純信用、無需抵押”的“勸耕貸”,目前已累計發放“勸耕貸”支農貸款5.37億元,有力助推了農業發展。埇橋區還推行“人地”挂鉤試點,深層次破解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缺地”“缺人”以及農業現代化建設“缺錢”等難題……

  多年來,埇橋區農村改革從多個維度齊頭並進、成效顯著,在全國各地掀起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樹立起了“埇橋樣本”。

  金海面粉工廠內,工人正在搬運打包好的成品。陳若天攝

  五優聯動 舌尖上的糧油更安心

  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中國人一直走在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道路上。

  以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為核心的“五優聯動”,在推動糧食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埇橋區糧食和物資儲備中心主任任明介紹,作為糧食生產大區,埇橋區充分發揮糧食流通、消費對生產的激勵反饋作用,引導農民調整優化糧食種植結構,提高綠色、優質、特色糧食產品供給能力,滿足群眾高質量生活消費需求。

  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市場帶動基地,基地連接農戶,埇橋區支持龍頭加工企業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建成“五統一”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規范協議簽訂、良種推廣、技術培訓等環節,引導農民種植優質糧油。支持皖神、金海兩家示范企業通過訂單農業,建立標准化、規模化優質小麥種植基地2萬畝,優質小麥種植訂單合同達到14.5萬畝。

  種出好糧食,賣出好價錢。埇橋區通過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穩步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通過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帶動農民增收。

  在糧油存儲方面,埇橋區鼓勵糧食經營主體採用分類收儲、低溫儲存等新技術,建立和完善適應本地區的優質糧油產品儲存,促進優質糧油產品專收專儲、提質升級。通過實施2個糧食生產技術升級改造項目,完善倉儲設施功能,推廣綠色儲糧、生態儲糧,使優質糧食做到優質儲存,提升埇橋區糧油產品輸出能力。

  此外,埇橋區還以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示范工程為契機,引導糧油加工企業進行技術革新,淘汰落后產能。撥付2330萬元支持皖神面制品有限公司面粉深加工改造升級項目和金海年產6萬噸營養強化面粉深加工技改項目建設,通過生產線的升級改造和企業質檢體系(中心)建設,提高生產效率,開發“中國好糧油”系列產品,滿足健康消費需求。

  埇橋區結合“放心糧油”“主食廚房”工程和政府糧食應急供應體系建設,設立“中國好糧油”產品實體銷售門店、銷售專櫃和銷售網點,在全國部分省、市建立總經銷或直營店25家。發揮“互聯網+”功能,推進“中國好糧油”產品進入中國網庫、蘇寧易購、京東、郵樂購農品等電商平台,線上和線下同步交易。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埇橋區糧食部門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做到對糧食精心呵護,在產購儲加銷各個環節實行科學管理,不能讓糧食的質量和品質受到損失。在加工過程中,盡可能保留糧食中的營養素,用好糧食的副產物,最大限度發揮糧食資源的作用,避免糧食浪費。”任明介紹道。

  皖神面制品工廠內,正在進行面條制作。 陳若天攝

  鄉村振興吹響“沖鋒號”

  農業興百業興。

  埇橋區是農業大區,耕地面積210多萬畝,常年小麥種植面積180萬畝,玉米130萬畝。

  新中國成立以來,埇橋區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區到現代農業大區的歷史性跨越。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埇橋區創新先行,深入推進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和農村生產關系變革,鄉村振興下出了“先手棋”,吹響了“沖鋒號”。

  在35個糧食主產村打造了30萬畝優質訂單專用小麥生產基地,輻射建設了116萬畝優質糧食基地﹔培育了符離集燒雞、埇橋大豆、欄杆牛肉、夾溝香稻米、大營葡萄、八張萵筍、永鎮甜葉菊、水果蘿卜等一批名優特色產品及基地,藍莓、獼猴桃、火龍果、無花果等新品種試種成功,發展了草源牧業牛肉、奶制品和天葡山庄葡萄和金源農業葡萄等高端農產品﹔連續13年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培育了徽香源食品和草源牧業2個省級長三角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和糧食、畜牧、板材3個百億級主要產業全產業鏈,農業總產值117.68億元……

  近年來,埇橋區不斷夯實農業基礎,提高糧食持續生產能力,2019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14.9萬畝,總產132.9萬噸,糧食生產實現16連豐,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90.4%,被評為“中國好糧油”行動示范縣。連續多年位列安徽省“五個一批”農產品加工20強縣第二位,農業三產結構持續優化,農業已成為埇橋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農業根基穩,發展底氣足。

  “農業是生存之本,埇橋區將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以改革為驅動力、園區為平台、項目為抓手,強化內功,招大引強,加快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工程,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埇橋區區長張建軍說道。

  初冬的皖北大地,辛勞的農民朋友迎來一年中難得的休整期。廣袤無際的黃土地上又將迎來麥苗青青,生機無限。這青綠,是端牢中國人飯碗的底氣,是大有可為的新希望!

(責編:湯龍、王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