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用裕民 政府“緊日子”換百姓“好日子”

張均斌

2020年11月06日08:3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節用裕民 政府“緊日子”換百姓“好日子”

觀察“十三五”期間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減稅降費、特別國債……一系列熱詞亮眼,其背后是積極的財政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這些政策表述的細微變化,寓意深遠。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說,“十三五”是一個特殊的關鍵時期,我國經濟面臨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新階段,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改革也是勢在必行。

對於“改革”,財政部部長劉昆的理解是,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絕不是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此,財政要做兩方面工作:一方面加強逆周期調節、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保持合理適度財政支出強度﹔另一方面是優化資金配置和結構、提高使用效率。兩者的核心都是“節用裕民”,劉昆說:“要把有限的財政資源用到刀刃上。”

減稅降費落地生根

如果要選一個“十三五”時期的財稅熱詞,“減稅降費”無疑佔得重要的一席。

減稅降費是積極財政政策最重要的體現。5年來,伴隨經濟總量穩步增長,我國財政收入總體保持平穩增長。與此同時,結合稅制改革,重點圍繞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我國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減稅紅利不斷向深度釋放。

據統計,2016年至2020年新增的減稅降費累計將超7.6萬億元,特別是2019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全年新增減稅降費達到2.36萬億元,佔GDP的比重超過2%,拉動全年GDP增長約0.8個百分點。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是一場真正“刀刃向內”的改革。

減稅降費並不是2019年才提出的,過去,各部門也分別採取過一些改革措施,但落到老百姓頭上的實惠並不明顯。一組可以參考佐証的數據是,財政收入的增速往往遠高於GDP的增速。

2019年,GDP同比增長6.1%,財政收入同比增長3.8%,GDP增速跑贏了財政收入的增速。“政府是動真格了。”施正文說,減稅降費要不折不扣落到實處。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時期,這給了市場主體寶貴的信心。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認為,“十三五”期間,我國企業稅費“包袱”輕了,企業“錢袋子”鼓了,減稅降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政策效應逐步顯現。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給企業生產帶來困難,但很快,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的部署,減輕了企業負擔,提振了發展信心。

今年9月,國家稅務總局公布了其監測的10萬戶重點稅源企業景氣調查問卷數據。數據顯示,89.4%的重點稅源企業預計今年四季度生產經營形勢“平穩”或“好轉”,較三季度預測提高4.7個百分點。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8月,全國企業購進貨物服務總金額同比增長9.6%,快於銷售收入增速0.2個百分點,反映企業對經營前景充滿信心。

危難時刻彰顯“財稅擔當”。財政把更多資源讓渡給市場主體,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培育內生動力。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短期內財政收支矛盾會凸顯,但從長遠看,隨著企業效益改善、稅基擴大,財政收入形勢會逐步好轉。劉昆說,要算大賬、算長遠賬,即使眼前困難再大,也要堅決落實落細相關政策措施,把該減的稅減到位、把該降的費降到位。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越是困難的時候,政府越應該往前沖。”施正文說,財政收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錢袋子”著力為企業和百姓增支,這種擔當體現的才是人民的政府。

積極財政有保有壓

減稅和增支,是積極財政政策發力的兩大工具。

2016年至2019年,全國財政赤字規模從2.18萬億元增加到2.76萬億元,今年為應對疫情沖擊,進一步提高到3.76萬億元。通過統籌財政收入、赤字、調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方面,財政支出從2013年的14萬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23.9萬億元,年均增長9.6%,高於同期財政收入年均增速2.4個百分點。今年預算安排財政支出24.8萬億元,繼續保持較高的支出強度。

與此同時,為支持地方穩投資、補短板,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016年至2020年新增債務限額從1000億元增加到3.75萬億元,發揮對拉動投資的杠杆作用。三大攻堅戰、三農、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都能看到財政資金的身影。

劉昆說,“十三五”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期。我們正好處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5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經濟總體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但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保持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一個重要前提是營造穩定可預期的宏觀環境。要做到這些,財政無疑要有保有壓,大力提質增效。

保的是民生,壓的是“三公”經費,這從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能看出來。

比如2020年,政府把嚴禁新建樓堂館所、嚴禁鋪張浪費等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政府要帶頭,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

同時,要大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基本民生支出隻增不減,重點領域支出要切實保障。這在數字上體現為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增長8.3%﹔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550元,同步提高個人繳費標准﹔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上調5%,並適度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要大力提質增效,各項支出務必精打細算,一定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一定要讓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這必須真正堅持節用裕民。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副院長於洪說,與以往不同,“十三五”期間積極財政明顯的特征體現為結構性的調整。在當前財政收支平衡壓力持續增大、加力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為確保民生得到有效改善,隻能在結構調整中更加突出政策的提質要求和增效導向。

她說,積極財政需要用政府的“緊日子”換來人民群眾的“好日子”,而更關鍵的是,以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助力經濟行穩致遠。

(責編:孝媛、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