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牢“保護傘” 遼寧啟動古樹名木搶救性保護工作

胡海林

2020年09月25日08:02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9年間4棵千歲古樹枯亡,我省啟動古樹名木搶救性保護工作——

本溪滿族自治縣清河城鎮前央村這棵古榆需5人才能合抱。

本溪滿族自治縣清河城鎮前央村這棵古榆亟待救治。

實施保護復壯后古鬆的局部場景。

提要

古樹名木是歷史和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遺產,具有重要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一些古樹名木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為改善古樹生存環境,減少和降低自然與人為損壞,修復受損樹體,阻止衰老和損壞進程,恢復古樹名木生機,今年7月以來,遼寧省啟動了古樹的搶救性保護和復壯工作。

然而,受資金所限,本次古樹保護和復壯工作隻在6市選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10株進行,其中樹齡最長的逾2600年,最短的近300年。事實上,除這10棵古樹之外,仍有不少數量的古樹亟待“救援”。

如何撐好遼寧省古樹的“保護傘”,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毋庸置疑,目前,遼寧省古樹保護工作仍有較大的發力空間。

部分古樹生存狀態堪憂

金秋時節,大地散發出秋收的氣息。在本溪滿族自治縣清河城鎮前央村一處待收的玉米地旁,一棵孤零零的老榆樹盡顯滄桑:樹的主干已經中空,一根直徑約30厘米的側枝幾近折斷,幾座墳塋離樹不足3米。

仔細觀察這棵老榆樹:樹高有十多米,樹冠冠幅有20多米。樹干非常粗,需要5個成人才能完整合抱,但從離地約4米高露出的碩大的樹洞,可以判斷榆樹已在此失去了半幅樹冠。

“聽說這棵樹已經有500多年了,樹心都爛了。你看上面那根枝隻剩塊樹皮連著,保不住了。”前央村70多歲的李大爺對此不無遺憾。

據2011年的普查資料顯示,遼寧省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樹4.27萬余棵,其中千年以上古樹僅39棵。遼寧省古樹以油鬆、櫟樹、榆樹、銀杏等樹種為主,分布在14.8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並呈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趨勢。

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居民對古樹的敬畏意識較強,主觀故意破壞古樹的行為不多見,但一些無意識的破壞行為時有發生:樹下堆柴草垛、飼養牲畜、搭建各種棚舍,樹下搭建各種小廟定期燒紙上香,在古樹周邊濫用除草劑……

在沈陽新民市大喇嘛鄉長山子村,遠遠就能看見一棵大樹立在一座山頂。這是一棵上千年的蒙古櫟,已被列為國家二級珍貴樹種。數年前,這裡有人在山上開採石場,採石挖土挖走了半座山,最近的採石斷面離樹干隻有幾米遠,引起村民的護樹行動。

村民們當年想盡各種辦法,最終逼走了採石人繞道採石,但不少村民認為,古櫟樹根系的生長環境已遭到永久性破壞,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而據沈陽農業大學教授王琦的調查,遼寧省9年前普查登記入冊的39棵千年古樹,而今已有4棵枯萎死去,其中,有兩棵千年古榆,分別位於鐵嶺下清河村和本溪滿族自治縣磨石峪村,還有一棵位於岫岩滿族自治縣的古槲,以及一棵位於本溪市南芬區思山嶺的古橡。

目前,遼寧省林草部門已分別給這些古樹建立了檔案,並對這些珍稀古樹進行衛星定位,實現遠程監控,實時保護。但古樹所需求的保護,遠不止防控外在的人為破壞,還需要更多綜合性的生長條件。

專家表示,古樹的樹種是樹齡的決定性因子,土壤、氣候、人為干預等是影響古樹樹齡的外部條件。一些古樹隨著樹齡的增加,其生理機能逐漸下降,如根系吸收水分、養分的能力衰退,不能滿足地上部分生長的需要,樹勢衰弱,再加上病虫害入侵,必須施予人為的科學干預。

今年7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明確“禁止破壞古樹名木和珍貴樹木及其生存的自然環境”。

古樹保護和利用需平衡

每年春天,本溪市高新區大翻身村的千畝梨花總能吸引八方來客,村中近萬株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梨樹,讓這個村子成為鄉村旅游的樣本。

古樹是自然界留給人類的遺產,它們或隱於市,或藏於野,經過千百年風雨的洗禮,已成為一種不可復制的自然景觀資源。在保護中利用古樹資源,是很多村子發展鄉村旅游的現實“沖動”,自然也成為一個話題。

事實上,遼寧省的古樹在地理分布上,大部分集中於省級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廟宇、古宅庭院和古陵園,其他古樹分布較分散,“孤木不成林”使其成為一道“景觀難題”。

蓋州市一名基層村干部告訴記者,他們村有兩棵百年以上古樹,相距約3公裡,也較有人氣。“但如果鄉村游圍繞古樹來打造賣點,顯然不夠分量,不過古樹絕對可以為鄉村旅游加分。”

比較而言,一些古樹群的自然景觀優勢非常明顯。沈陽清昭陵內的上千棵古鬆,搖曳挺拔,形態各異,成為游客觀賞的重要景觀之一。同樣,在沈陽法庫縣葉茂台鎮聖跡山下,200余畝的古楓林也成為居民秋季旅游的打卡地。

省林草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處長滿守剛表示,位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內的古樹,有較好的日常看護主體,但對於分散於鄉野的古樹,“當前更重要的保護方式尚不是利用,一些基層村不科學的古樹資源利用方式需得到糾正,比如樹下過度硬化、私搭私建等行為”。

今年全程參與遼寧省古樹復壯的專業技術人士倪鵬躍認為,古樹衰退的原因除了自然災害、病虫害外,大多與人類活動有關,一些古樹遭遇土壤、水源、環境方面的破壞,成為古樹生長岌岌可危的主要原因。

然而,一種不良的古樹資源利用現象正在抬頭,即在古樹下搭建小廟並開展祭祀性活動。“樹下燒香焚紙對古樹不利,人們靠近古樹頻繁活動,極易造成土壤板結、透氣性差、微生物活動減弱,再加上營養元素得不到及時有效補充,會嚴重影響古樹的正常生理代謝。”倪鵬躍說。

在此次古樹的搶救性保護和復壯過程中,工作人員將為古樹建立圍欄,懸挂標志牌,旨在限制人類活動過於靠近古樹,避免對其生長環境形成破壞。由於本輪古樹搶救性保護和復壯隻涉及10棵古樹,仍有大量的古樹遭受類似的破壞性利用行為,需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加強巡查督查加以整改。

亟待破解的三個難題

古往今來,皇室宮廷、都市村屯、百姓宅院都離不開樹木的點綴和美化。古樹因壽命長而成為人們追求和期盼美好生活的寄托,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文元素。

生命隻有一次,古樹更不例外,一旦失去就無法再復原。今年以來,遼寧省各地正在加大對古樹的保護力度。

丹東市園林部門在治愈市區兩棵霉爛的百年銀杏樹基礎上,組織開展對全市近700棵百年銀杏樹進行全面體檢。朝陽縣對古樹名木資源逐一進行現場調查,並採用衛星定位,對樹高、胸圍、冠幅、生長勢、地形、地勢和保護情況進行詳查記錄。

盡管如此,遼寧省古樹保護仍面臨資金支持短缺、古樹保護技術標准不系統、常態化管護不足的現實難題。

滿守剛說,古樹基本實行屬地化管理,但管護並沒有專項資金支撐,本次全省范圍內的古樹復壯工作,也是基於國家給予的30萬元項目資金,所以隻選擇了10棵樹的復壯。而基層一些存在問題的古樹,管護復壯的資金投入基本依賴於“特事特辦”。

“由於沒有這方面的專項資金支持,某種程度上古樹保護得如何,基本取決於古樹屬地政府的重視程度。”一位在林草部門工作30多年的老林業人坦言,“希望在新森林法之后,圍繞古樹保護有地方性細則出台,從制度上化解資金問題。”

在專業人士看來,古樹的保護復壯是一項技術要求較高的工作,比如去枯弱枝、防腐處理、橋接新枝、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找准問題對症施策。而基層不但缺少這方面的技術,而且技術標准不系統的問題仍較突出。

對此,新賓滿族自治縣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檢疫站站長王堯深有感觸,木奇鎮境內一棵千年赤鬆出現生理老化性病害后,該縣從南京林業大學邀請專家對該樹實施綜合救治,共投入10萬余元,最終化解了老鬆樹的生長危機。

由於眾多古樹地處偏僻山地,交通不便,使得古樹的常態化管護也成為一個難題。“屬地管理”化解了管護的主體責任問題,但如何落實常態化管護仍讓責任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名基層林業站工作人員表示,最大的難點是農村集體土地和承包土地上的古樹,雖然當地明確日常管護責任人是村委會或土地承包人,但他們沒有技術,而且沒有專職或兼職的人來做日常巡查等具體工作,導致古樹的日常管護仍處於粗放狀態。

古樹是綠色文物和活的化石,保護好彌足珍貴的古樹資源意義重大,健全保護機制,踐行“綠色使命”,撐牢古樹的“保護傘”,依然任重道遠。

鏈接·解釋

LIANJIE·JIESHI

古樹的定義

一般指在人類歷史過程中保存下來的年代久遠或具有重要科研、歷史、文化價值的樹木。古樹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

古樹的分級及標准

古樹分為國家一、二、三級,國家一級古樹樹齡在500年以上,國家二級古樹300年至499年,國家三級古樹100年至299年。

(責編:孝媛、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