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辽宁频道专题策划>>健康沈阳——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

重大疾病篇

2021年08月06日16:40 |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小字号

五、肿瘤相关知识

(一)肿瘤是怎么回事?

肿瘤是基因病并非是遗传病。它是指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基因发生了改变,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形成了局部肿块。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的危害不同肿瘤分为两种: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发生转移,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住,衍生有害物质,破坏正常器官,使机体功能失调,威胁生命。

(二)我国常见的肿瘤

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甲状腺癌、食管癌、脑肿瘤/脑癌、胰腺癌。

(三)肿瘤的诱发因素

1、行为生活方式

(1)常喝热的浓茶:经常饮用高温(70摄氏度以上)浓茶水,易烫伤食道形成慢性溃疡,且茶中的鞣质可沉积在损伤部位,刺激受伤的食道上皮细胞,使溃疡经久不愈,导致癌变。

(2)经常熬夜:癌细胞是在正常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突变而形成的,夜间是细胞分裂最旺盛的时期。如果夜晚睡眠不足,人体的免疫力降低,发生变异的细胞不易被及时清除,导致癌症的发生。

(3)肉食为主的饮食:专家发现,每天以猪、牛、羊等畜肉为主食的患肠癌的比例比那些每月只吃几次少量肉食者高2.5倍;患胰腺癌的危险性也随食入肉量的增加而增加。

(4)缺乏维生素:专家认为,体内保护性维生素少的人易受癌症侵犯。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缺乏者,罹患肺癌的危险增加3倍;维生素C缺乏者,罹患食道癌、胃癌的危险分别增加2倍和3.5倍;在维生素E不足的人群中唇癌、口腔癌、皮肤癌、宫颈癌、胃癌、肠癌、肺癌的发生率都会增加。

(5)吸烟、酗酒:吸烟是一种不良的嗜好。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高10倍,喉癌的危险性高8倍,食管癌的危险性高6倍,膀胱癌的危险性高4倍。酒精损肝,嗜酒可致酒精性肝硬化,酒精还是促癌物质。肝炎后继续饮酒者肝癌发病率增高。

(6)吃剩饭剩菜:发霉的粮食中含有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物质存在于剩菜、剩饭中的亚硝胺,可诱发胃癌、食管癌、肝癌等疾病。

2、环境因素

(1)物理致癌物质,例如紫外线和电离辐射。

(2)化学致癌物质,例如石棉、烟草烟雾成分、黄曲霉毒素(一种食品污染物)和砷(一种饮水污染物)。

(3)生物致癌物质,例如由某些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感染。

(4)职业环境因素:例如肺癌(石棉)、膀胱癌(苯胺染料)、白血病(苯)。暴露于一些离子射线和大量的紫外线,其是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也可以导致某些肿瘤(如皮肤癌)。

3、机体因素

(1)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大:肿瘤是一种人体免疫功能控制以外的疾病。当身体的免疫功能不能控制体内的细胞正常繁殖,即导致肿瘤的发生。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一种压抑、郁闷、心情不愉快的精神状态下,或者长期工作紧张,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必然使他的免疫力功能下降。

(2)遗传因素

(四)六类人应定期做防肿瘤体检

1、肺癌高危人群: 20岁以下开始吸烟、烟龄在20年以上者、每天吸20支以上为肺癌高危人群。

2、肝癌高危人群:年龄40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有慢性乙型、丙型肝炎及肝硬化病史的为肝癌高危人群。

3、胃癌高危人群:患有慢性胃溃疡、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慢性胃病的为胃癌高危人群。

4、宫颈癌高危人群:女性,早婚、多产、多性伴侣、宫颈糜烂大多为宫颈癌高发人群。

5、高危人群:直系亲属中有得过乳腺癌、本人患有乳腺囊性增生、未生育及未哺乳的为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6、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家族成员、结肠腺瘤综合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血吸虫肉芽肿患者均为结直肠癌的高危患者。

(五) 恶性肿瘤的早期征兆

1、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皮肤、唇舌或其它部位有可触及的硬结或不消的肿块;

2、疣或黑痣有颜色加深、迅速增大、瘙痒脱发、溃烂或出血等改变;

3、持续性消化不良;

4、吞咽粗硬物有哽噎感,胸骨后不适,灼痛或食道有异物感;

5、耳鸣、重听、鼻塞、头痛、咽部分泌物带血,颈部肿块;

6、持续性声哑,干咳或痰中带血;

7、原因不明的大便带血,无痛性血尿、外耳道出血;

8、月经不正常,大出血,月经期外或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

9、久治不愈溃疡;

10、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或低热。

(六)肿瘤是可以预防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我们可以通过三级预防来进行癌症的防控,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2.少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

3.心态平衡,劳逸结合,不要过度。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冬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洗手,睡前按摩脚心、手心,都有一定帮助。

5.生活有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0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不规律,都容易患肿瘤。

6.不吃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多吃绿色食物,防止病从口入。

(七)肿瘤治疗的误区

误区1:听天由命,放弃治疗。

误区2:听信广告,延误治疗;急于求成,“过度治疗”。

误区3:糊里糊涂,错误投医。

误区4:康复时期,不再治疗。

正确认识1:癌症并非不治之症,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正确认识2: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治疗。

正确认识3:到专科医院就诊。

正确认识4:观察病情,定期复查。

六、糖尿病相关知识

(一)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障碍,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所的。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超重与肥胖;

2、高血压;

3、血脂异常;

4、糖尿病家族史;

5、妊娠糖尿病史;

6、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产生的症状有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等症状,多尿、多食、体重减轻,除此之外,还可以出现皮肤关、瘙痒、饥饿感、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经常感到疲倦、劳累等。

(四)糖尿病可影响哪些器官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5、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五)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是依据临床症状、空腹、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或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空腹和2小时血糖值来进行判定,以下三种情况可诊断为糖尿病:

1. 空腹血糖≥7.0mmo1/L;

2.随机血糖≥11.1mmol/L;

3.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11.1mmoI/L。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

(六)如何预防糖尿病

1、生活有规律,戒烟戒洒。

2、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3、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保持体重正

4、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七)糖尿病人怎么吃更科学

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并非减少饮食,更非“饥饿疗法”,而是合理调配饮食,既要使病人得到足够营养,特别是对合并有慢性病者,必须有助于其从消耗性疾病中恢复出来,又能有效地控制糖代谢和血糖水平,这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是其它疗法所无法取代的。

糖尿病食疗总原则为:低热量、高容积和抗饥饿。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控制总热

在医师指导下,估算每日所需热量,合理安排食物中三大营养素的比例,以有效地控制血糖。饮食应以淀粉食物作为每餐的基础(淀粉占热量55%-60% ),配合适量蛋白质食物(占热量15% -20% )和脂肪(小于总热量25%)。到底该食何种食物?除忌食甜食外,并无绝对能吃和不能吃的食物,关键是掌握进食的数量。

2、多食新鲜蔬菜

如芹菜、菲菜、冬瓜、茭白、黄瓜、茄子、油菜和白菜等,其含糖量不足3%,多食些无妨(高容积)。它们不但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而且含有大量的食物粗纤维。食物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和细胞间质的组分,不易消化吸收,可延缓胃肠的排空,产生“饱腹感”(抗饥饿);还能有效地防止血糖吸收过快,还有降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和防治便秘的作用。

3、主食应粗细结合合理搭配

多吃些粗杂粮和豆类,不但可减少热量摄入,而且可提高营养价值。应不偏食、不挑食。饮食宜少量多餐(每日5餐),宜定时定量定餐,饮食清淡些,不要食盐过多(日限4一6克)。

4、控制脂肪摄入

为减少糖尿病人的心脑血管并发症,脂肪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且应以富含有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忌食奶油、猪油等动物油。对硬壳坚果零食(如葵花籽、花生和核桃等)也应少食,因其产热量高。还要控制胆固醇的摄入,尤其对合并有冠心病和高血脂的中老年糖尿病人。

5、糖尿病人吃水果

水果营养丰富,糖尿病人可选择性地吃些含糖量在8%以下的水果,如黄瓜、蕃茄、南瓜、草莓、枇杷、葡萄、柠檬和菠萝等;时间应放在两正餐之间,此时血糖高峰值已开始下降;如吃得多,应酌量减少主食量,以免血糖升高。桃、梨、杨梅和樱桃等夏秋时鲜,含糖量虽稍高点,但含有大量果胶,可适当食之。果胶为一种成分复杂的水溶性纤维素,能增强胰岛素分泌,故有降糖作用。

6、碳水化合物不宜控制过严

前已述,“控 制饮食”绝非尽量少吃,否则长期饥饿、热量不足可使机体自身严重消耗,导致瘦弱、抵抗力差,反而会加重糖尿病。故对血糖平衡而有饥饿感者,可适当放宽进食限度,但应以粗杂粮为主。

(八)糖尿病可能根治吗?

请不要相信那些宣称可以治愈或者根除糖尿病的广告!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但是,通过科学的、规律的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善与调节,有的患者也可以逐步摆脱药物的困扰,平衡地控制血糖,享受正常人的生活。

所以,请坚信一点,通过你自己的努力,可以促进平稳控制血糖!

(内容来源:各相关卫生医疗机构、防治糖尿病宣传知识要点(2006)、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癌症预防与筛查指南(科普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健康教育网、健康中国网、人卫健康

(责编:孝媛、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