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北市场“老沈阳博物馆”

百年市井烟火气

2020年12月10日11:07  来源:沈阳日报
 
原标题:百年市井烟火气

  “在这里走了一趟,如同一次历史的穿越,让人感受颇深:沈阳的变化确实太大了。”近日,当一位年过七旬的崔老先生参观了位于北市场的老沈阳博物馆之后,不住地点头赞叹。

  在记者眼中,这家独特展示沈阳历史和民俗的博物馆里,通过“源头记忆、盛京记忆、奉天记忆、黑色记忆、红色记忆、老字号记忆、老北市记忆、民俗记忆”等几大板块的内容介绍,展示了奉天商埠局颁发的地照、庙会跳金刚舞面具、共益舞台里的点戏牌、契丹人的活字印刷字模、木雕的四大天王、清代铁盔甲和虎头盾等3000多件真实的老物件,带着人们从新乐时期、唐宋、辽金、元明清朝代,一步步走进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沈阳城和老北市。这些老物件揭秘了沈城重要历史事件和风土民俗,帮助参观者重拾失去的记忆,再现了沈阳历史文化的无限魅力。

  老铁钟 目睹盛京变迁

  一迈入北市场南区文奉园三楼的老沈阳博物馆,记者首先会欣赏到,从秦开沈阳建城开始,到现在的一件件老物件,如辽代刺绣《契丹人狩猎图》、鸳鸯形三彩壶、盛京老城门的门钉、沈阳古城墙砖、清王府冰箱、奉天驿四轮马车、东北易帜“国旗格纳函”……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可讲。

  “你看,这是百年前的一口盛京老铁钟。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老沈阳博物馆的方馆长告诉记者,眼前的这口盛京老钟重达100多公斤,通过钟体上的文字可以追寻它的来历。老钟是在光绪七年(1881年)由马俊、王明礼等六人共同铸造的,后来悬挂在老瓜堡附近的九圣祠内。“九圣祠”供奉的是火神、龙王、马王、药王、财神等。钟体上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等吉祥话,可想而知,铸造这口盛京老钟的目的,就是想要保佑民生渡难关。

  方馆长说:“当时,在沈阳城各处,有多口这样的老钟,但随着时代变迁,绝大多数的老钟已不复存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口老钟是保存完好的一个。”也可以说,这口盛京老钟目睹了沈阳百年变迁的风风雨雨。

  老茶馆 伴随时代记忆

  “这是北市老井曾使用过的打水物件。当年北市老井与老龙口井、八王寺井齐名。”方馆长介绍说,盛京时有三口水质甘甜的老井。其中,老龙口井水用来酿酒,八王寺井水用来做饮料,北市老井的水是用来泡茶的。如今,前两口老井还有迹可循,只是北市老井,伴随着城市的变迁已无踪无影了。那么,北市老井到底位于何处呢?

  著名辽沈文史民俗专家刘振超认为,北市场在明代时叫保安堡,是人口聚居的地区,这一带后来建有几十家茶馆,还有酿酒的永成源烧锅,以及当时最大的登瀛泉浴池,这些行业都需要大量用水。因此,北市附近肯定有一口大水井,而且这口井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据北市场老人回忆,在原来沈阳大戏院对面的永成源烧锅附近,确实有一口清朝大井,周围住户、大户人家和茶馆都是来这里打水用。

  说起到北市场茶馆去品茶,也是当年很时髦的一件事。在北市场最有名的就是大观茶园。当时,全国最有影响的复盛戏社曾在大观茶园演出一年,并形成了以碧莲花、花云舫、金灵芝、筱灵芝、芙蓉花五大主演为中心的强大阵容,唱响沈阳和东北。更有意思的是,著名艺术家赵丽蓉1928年出生在大观茶园,父母非常喜爱她,为她取名“老爱”。不到一岁时,她被芙蓉花抱上台作为道具娃娃随之演出,被观众称之为舞台第一娃。当年的芙蓉花还曾预言:“她长大一定比我红。”这话儿,后来确实成真了。

  老军旗 展示无畏精神

  在欣赏“红色记忆”部分时,有一面饱经风霜的红旗——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军旗引起记者的注意。这面旗帜虽然很陈旧了,但依然迸发出一种强有力的抗战精神。方馆长说,这是他们多年前收藏的抗联战旗,一直作为镇馆之宝被珍藏。

  据文献记载,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是王德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王德泰投身抗日斗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3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二师正式建立,王德泰任师政委,次年任第二军军长,所辖4个团,总兵力达1200余人。1936年11月7日在追击敌人的战斗中,王德泰壮烈殉国,年仅29岁。

  作为沈阳时代变迁的见证,人们在馆里看到了老沈阳曾经喜欢穿的靰鞡鞋、戴的狗皮帽;生活中使用的纺车、酒瓶子、咸菜缸、烟袋锅、小火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结婚证、契证、最早的公交车票等等,可以说,老沈阳博物馆为人们留住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今天的沈阳已变得越来越美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陈凤军/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影

(责编:王斯文、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