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清河区前杨木林子村农民生活"提档升级"

王晓波

2020年11月09日07:07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业兴村强民亦富 文明乡风入村来

稻田里,稻谷已经收割完毕,正在进行晾晒;草莓大棚内,农户正忙着掐尖,准备迎接采摘旺季;村部后院的厂房内,成堆的包装盒即将发往广州、福建等地……

初冬季节,走进铁岭市清河区杨木林子镇前杨木林子村,依旧满眼繁忙景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迟刚对记者说:“咱村的‘北绿’牌大米特别出名,每到收获季节,来晚了都买不着。”

当初种植结构单一、毫无特色的前杨木林子村,多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水稻加工、果蔬采摘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道路。

如今,全村集体资产达千万元,人均年收入突破1.5万元,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辽宁省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也纷至沓来。

产业兴旺——集体和村民双富裕

望着一车车的稻谷,忙碌的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俺们每年都来村里的合作社打工,今年的秋收马上接近尾声了”。

“俺家土地流转给了水稻专业生产合作社,不过,俺也没闲着,有时间就来合作社打工,育苗、播种、除草、收割、加工,每年都能挣5000多元。”村民曾丽芝说。

迟刚告诉记者,合作社每年流转千余亩土地种植水稻,生产的“北绿”牌大米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不仅农民年获利280万元,村集体收入也连年递增。

想要乡村美,产业兴旺是关键。

有了水稻产业的发展经验,村里又成立了海纳百川个体经济合作社,种植玉米、大豆;兴办昌信机械合作社,以代耕代种方式,解决了许多年龄偏大农民耕种难的问题;建起20余栋果蔬大棚,吸引众多在外打工村民返乡创业。

村民张志斌前几年在外跑车,积累了一些资本,听说家乡发展特色农业富了起来,动了返乡创业的心思。“2017年,我回到村里建起8栋高标准大棚,开始搞草莓采摘,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张志斌说,他现在每年纯收入达到50余万元,远超过在外打工收入。

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前杨木林子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如今,村集体存款320万元,资产达千万元,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资产惠民——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别看俺们生活在农村,福利待遇一点不比城里人差,每年还能领500元的生活补贴。”村里富了,村民也跟着受益,生活在前杨木林子村,82岁的村民张兆国觉得特别幸福。

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前杨木林子村坚持做好村民福利工作。春节为每名村民发放5公斤面粉,中秋节为每名村民发放1公斤月饼,每年还为80岁以上老人补助500元现金。

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村民生活质量。

这些年,前杨木林子村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村里多方筹措资金,开展道路硬化、整修边沟、粉刷围墙、改建厕所、植树造林等,村屯整体环境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标准。

此外,村里还修建标准篮球场一个,常年向村民开放;修建三座文化健身广场,各类健身器材应有尽有;统一更新太阳能路灯60盏,照亮每一条村路。村里常年有垃圾清运车负责处理生活垃圾,实现垃圾分类、定点排放、日产日清。

文化润村——村风文明同奔小康

腰包鼓了,生活条件好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也随之“提档升级”。

每天傍晚,村里的文化健身广场热闹非凡,伴随着动人的音乐,村民们唱起歌、跳起舞,欢声笑语飘四方。村民自发组建两支舞龙队、百人广场舞和秧歌队,每逢重要节日就在这里进行表演,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增添节日喜庆色彩。

“咱村活动地点特别多,除了文化健身广场,图书室、文化室、老年活动中心也设施齐全,全都对村民开放。俺们这些老人都把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平时没事儿就来这些地方休闲、娱乐。”72岁的村民曹凤羽说。

精神富足,文明乡风入村来。多年来,村里从未发生过重大治安案件。

“村里开办‘道德讲堂’,还通过孝道先进人物评选,让每个村民身体力行去践行孝道。”迟刚对记者说。

村风文明,志愿服务也得跟得上。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自发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春天,他们忙着栽花种树,美化村屯环境;夏天,他们抢着帮村民插秧、除草,减轻村民负担;冬天,他们及时出现在每条村路上清扫积雪,确保出行安全……

“产业兴旺、村强民富、同奔小康,这是村民们的梦想。未来,朝着这个梦想,我们会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迟刚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正在建设“河心岛”湿地公园项目,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农村。

(责编:王斯文、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