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的人会“情绪中暑” 如何给心安个“空调”

2020年07月21日08:01  来源:沈阳日报
 
原标题:夏季16%的人会“情绪中暑”

夏季,年老体弱者是“情绪中暑”的易感人群。

夏季是焦虑症的高发季节,我们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沈阳市安宁医院康复科主任、精神心理专家王会秋表示,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如何让自己的情绪稳定,避免“情绪中暑”?王会秋表示,应当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着手进行调节。

高温环境导致“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的症状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情绪烦躁,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家人或同事闹意见,而自己则觉得内心烘热,头脑糊涂,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二是心情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三是行为古怪,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

造成“情绪中暑”的内因归根结底,还是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因此,在炎热的高温环境中,应尽可能地增加休息时间,并注意饮食调整,增加营养,重视夏季的养生之道。

“情绪中暑”需要自我调节

“情绪中暑”主要靠自我调节。比如调整起居时间,及时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多吃开胃食品,避免吃过凉的食物等都有利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王会秋表示,防治“情绪中暑”,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故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在心烦意乱时可以听一段空灵的轻音乐,注意培植浪漫情绪,想象绿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快的东西,畅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情画意,以忘却热浪袭击,降低心理热度。只要少想烦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就可以忘却夏日的炎热。

五类人群需提高警惕

“情绪中暑”的易感人群有五类人群。

首先是在室外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和年老体弱者,这些人极易出现疲劳,导致情绪低落。

其次,日常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者,往往由于自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被炎热的外部环境点燃情绪“导火索”后,容易将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一股脑地爆发出来。

第三类是遇事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的个性脆弱者,由于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差,更容易感到烦躁不安。

第四类是过分计较或在乎他人看法的内向且不善交际者,往往疑心较重,又不善于表达。这些人在高温环境下,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与人大动干戈。

第五类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因为孩子们尚处于情绪、情感的发育阶段,高温天气更容易诱发他们的冲动行为。

预防“情绪中暑”需要内外兼顾

高温环境是导致人们“情绪中暑”的外因,而心理压力大、个性敏感脆弱,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则是导致“情绪中暑”的内因。所以,预防“情绪中暑”也需要双管齐下、内外兼顾。

首先要尽可能地调整夏季起居时间,减少高温作业,增加午休时间。因为,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对于预防身心中暑十分关键。此外,睡眠不足或质量欠佳,容易引发疲劳和情绪波动,心情也会变得更加急躁。所以,保持正常睡眠的节奏和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饮食方面应及时补充维生素,多吃开胃食品和有降温、降火功效的食物及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但也要注意避免进食过多凉性食物而影响胃肠功能。

夏季日常膳食要以清淡为主,少食油腻食物,从而调节体温并改善代谢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中暑。

天气越热,心态越需要放平和,减少天气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此外,及时发现自己个性的脆弱之处,遇事冷静、多包容、少生气,保持豁达的心境,这些都有助于预防“情绪中暑”。

如果出现上述较为严重的“情绪中暑”或心理问题时,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以免病情加重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记者 尚志文/文 李浩/摄

(责编:孝媛、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