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長城每一塊承載文化的磚為城市加分

葫蘆島市擁有豐富的長城文化資源,一條長達265.2公裡的長城橫跨全域。在全省統一部署下,葫蘆島市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啟動后,葫蘆島市高站位謀劃,提出“兩帶、多點、兩園區”的空間發展布局,讓長城文化公園不是一個而是多個公園。如此布局,不僅讓長城文化公園成為葫蘆島“文旅體”融合的新抓手,而且成為帶動群眾致富、促進旅游發展的新動能。
長城公園全域多點開花
初秋的九門口長城,風光秀美,游人如織。沿著清澈的山澗徒步而行,穿過長城城門,拾階而上,就站在了九門口長城的城牆上。極目遠眺,山峰延綿,遠處長城的雄壯與巍峨盡收眼底。
九門口長城位於葫蘆島市綏中縣,是中國萬裡長城中唯一一段水上長城,擁有著“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下流”的獨特景致。隨著葫蘆島市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快速推進,九門口長城整體景觀正在逐步完善,內容愈加豐富。
距離九門口長城景區正門外不遠處,一處閑置多年的中式建筑正在變身“九門口長城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集合了長城營造、長城功能、長城故事等豐富內容於一身,並有機融合了實物展覽與數字化展示功能,不僅可以立體式呈現九門口長城的“前世今生”,而且還能將全國長城歷史進行全景式介紹。
九門口長城展覽展示功能的日臻豐富,只是葫蘆島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閃光點。葫蘆島市轄區內擁有豐富的長城文化資源,在長達265.2公裡的長城文化沿線上,分布著321座敵台、151座烽火台、23座堡城、22處採石場遺址等,同時還有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規劃之初,就明確了‘兩帶、多點、兩園區’的空間發展布局,讓我們的公園不是單一的一個公園,而是全域范圍內多點開花式的一個個公園。”葫蘆島市文旅廣電局局長單偉說。
明代長城橫穿葫蘆島全域,正因如此,葫蘆島市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空間布局中的“兩帶”明確為薊鎮長城和遼東長城兩條文化帶,“多點”指的是與長城重大歷史事件存在直接關聯的標志地點,“兩園區”則包括九門口長城、興城古城兩個核心展示園。
目前,整個葫蘆島市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中,已經成為全省樣板示范區。
以文旅融合富民樂民
以文旅融合富民惠民樂民,要不斷提高文旅產業發展質量效益,賦能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增收。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不斷完善,長城,已經成了葫蘆島市文化、旅游、教育、體育等多項文旅體活動的新抓手。
年近七旬的葉德岐是土生土長的綏中縣永安鄉西溝村村民。在長城腳下住了大半輩子,他之前隻知道家門口有長城,卻不知道長城還能每年給他帶來豐厚的收入。
看到近些年不斷有外地游客到綏中賞長城、登長城,敢想敢試的葉德岐利用自家閑置房間辦起了農家院。因為經濟實惠、服務周到,再加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概念深入人心,如今,葉德岐的農家院已經擴展至40多個房間,每年招待大量省內外喜歡長城的游客。
讓包括農家院在內的各類與長城有關的生意紅紅火火,正是葫蘆島市規劃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初衷。一邊利用262公裡海岸線做足、做好海濱游文章,一邊利用265.2公裡長城文化沿線做透、最深長城游文章,讓“長城”成為全域旅游的新名片。在這一全新思路下,與長城有關的各項文化、旅游和體育活動如今在葫蘆島市開展得風生水起——九門口長城成為葫蘆島長城文化實踐研學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量中小學生觀長城、長見識﹔興城古城成為我省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讓這座明代古城池增添新的氣象﹔包括滿族刺繡、手撕紙、葫蘆烙畫等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因為長城元素的融入而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我們希望通過‘長城+’模式,理解每一塊城磚上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不斷擦亮葫蘆島市的‘長城’招牌,讓‘長城’成為新名片。”單偉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