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文化教育

遼寧:抓住三大“著力點”提升群眾文化品質

商 越
2022年08月25日09:16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抓住三大“著力點”提升群眾文化品質

近年,遼寧省群眾文化蓬勃發展、不斷向多樣化和高品質升級。在今年舉行的群眾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第十九屆群星獎評選中,遼寧的廣場舞《東北情》、合唱《憶秦娥·婁山關》、打擊樂《陽光下前行》3組作品入圍,並將於8月下旬代表我省參加第十九屆群星獎決賽。

  隻有不斷提升群眾文化品質,才能提高人們的參與度。採訪中,多位專家建議,注重吸納專業人才志願者加入,文化場館的各類專業干部到基層多做輔導培訓,扎扎實實培育基層文藝骨干,使其成為各地群眾文化創作和活動的“帶頭人”,帶領廣大群眾提升藝術水准,實現我省群眾文化共同參與、共同提高、共同繁榮。

  吸納有文藝情結、樂於奉獻的 專業志願者參與輔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此起彼伏的優美歌聲,讓經過的路人駐足傾聽。8月13日晚6時,沈陽星河九歌青年合唱團的團員放棄周六休息,聚集在排練場緊張備戰。8月下旬,他們將代表遼寧省參加全國第十九屆群星獎合唱現場決賽。

  沈陽星河九歌青年合唱團成立於2018年,現有成員近70人。合唱團團長張煜說,他們是由遼沈地區各行各業熱愛合唱藝術的青年人組成的公益性團體,一直堅持陽光健康、活潑向上的藝術風格,每周一次固定排練,很多團員是從鐵嶺、撫順、錦州、盤錦等地趕來參加。作為合唱團的發起人,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孫雷多年擔任該團藝術總監和指揮,給團員進行公益性指導,對大家合唱藝術快速提升有很大幫助。

  張煜說,合唱需要節奏、音准、發聲的訓練,發聲的強弱、呼吸的調整,藝術感染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緩慢提升的過程,孫雷老師雖已經是音樂界知名人士,但對大家很親切,總是很耐心地給團員講解。他這個帶頭人的幫助與教導,鼓舞著團員,也不斷地提升著合唱隊水平。

  如今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非常高,群眾文化類型樣式也相當豐富,唱歌、戲曲表演、跳舞、器樂、書法、朗誦、模特表演等都有,各種自發組織起來的群眾藝術團體眾多,僅沈陽市的合唱團就有1340多個,藝術團體成員來自街道、廠礦、學校、機關等,參與面非常廣。沈陽市文旅局原副局級巡視員樓千裡說,龐大的各類群眾文化團體要想持續開展高質量的文化活動,必須有一批帶頭人參與其中。須有組織管理者熱心奉獻,發揮領導作用﹔須有一批文藝專業人才,發揮骨干作用﹔須有一批熱情的文化志願者,發揮服務作用。這些文藝帶頭人必須熱愛文藝、有專業文藝才能、甘於奉獻或者組織能力強、受大家尊重和擁護。正是這些不計報酬、自覺擔當、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帶頭人的熱情參與和服務,才能保証各類群眾文化團體的良性運轉和發展。

  “群眾文化團體要持續發展壯大,還應該注意三個結合。”樓千裡說,首先是專群結合,即在職或退休的專業人員與業余群眾的結合﹔還有就是軍民結合,即部隊文藝院團人才與群眾的結合﹔再一個就是老中青結合,搭建年齡梯隊,這樣融合促進,有利於群眾文化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也體現出群眾文化的廣泛性和影響力。

  在沈陽老北市劇場挂牌成立的“靜文戲苑”,是專業人才帶領業余群眾不斷提升藝術水准的范例。2018年,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京劇演員李靜文退休后,成立了“靜文戲苑”京劇培訓基地,多年來已經培訓業余京劇愛好者300多人。每周一到周五,都有京劇學員來排練,壓腿、踢腿、跑圓場后就開始練習唱、念、做、打。

  面對許多零基礎的戲迷學員,怎樣快速提升他們的專業水平?“靜文戲苑”專門成立了藝術委員會,特邀幾位退休的專業指導老師,耐心地給大家講解、示范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仔細打磨。指導教師喬立莉是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教授,退休后也加入了這個集體。“戲劇講究人物塑造,展現人物心靈,還需要學習許多形體語言,對於零基礎的京劇愛好者是極大的挑戰。”喬立莉說,“不過這些京劇學員非常認真刻苦,進步很快。”

  “靜文戲苑”成立4年來,已經排演了許多劇目,如《智取威虎山》《紅燈記》選段,還排演了《鐵弓緣》《白蛇傳》等傳統經典劇目,開展惠民演出80多場,送戲曲進校園、下農村、走廠礦等,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既傳播了京劇文化,又讓這支戲迷隊伍得到了鍛煉。今年是李靜文從藝50年,採訪中李靜文透露,年底她准備帶領戲苑學員舉辦多場公益性京劇演出,一方面檢驗隊伍,一方面回報觀眾。

  “遼寧擁有眾多專業文藝院團,各類文藝人才,提升群眾文化質量可以充分發揮本地文藝人才的優勢,吸納專業人才成為志願者,提高廣大群眾的藝術水准。”樓千裡說。

  百館千站萬村群眾文化工程培訓數以萬計基層文藝骨干

  為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近些年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文化場館等硬件設施,為百姓創造了眾多文化共享空間。有了硬件設施,軟件服務同樣需要跟進。

  “群眾文化提高的關鍵,在於扎扎實實培育一批文藝骨干。” 中國群眾文化學會理事、國家“群星獎”群眾評委鐘曉光表示,提高的手段,可以利用現有的文化館、群眾館、藝術館等場館的各類專業干部,到基層做輔導培訓工作,扎扎實實培育一批文藝骨干,成為各地群眾文化創作和活動的“帶頭人”,帶動城鄉群眾在文化生活中當主角、唱大戲,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展示者、欣賞者、分享者。

  自2009年開始,遼寧省文化館啟動“百館千站群眾文化培訓工程”,這是針對全省14個市百余文化館、千余文化站基層業務骨干的培訓,如今已舉辦6個輪次79期,培訓基層業務骨干人才9102人次。從群眾文化理論、音樂、舞蹈、美術等門類知識的初級培訓班,到文藝創作、專業指揮等中級班的學習,不僅成為全省基層文化館、站業務干部加油站,而且為他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相互學習的機會,並輻射帶動基層業余文藝隊伍,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被評為第十六屆“群星獎”項目獎。

  為提升最基層的村級業余文藝骨干業務水平,2014年,遼寧省文化館又啟動了“萬村培訓工程”,目的是探索業余藝術培訓科學模式,把為百姓“送文化”和“種文化”結合起來。

  這些年,萬村培訓工程通常選在農閑時間開展,為農民群眾參與培訓創造最大的方便條件。每到一村,省文化館組織的培訓隊伍都受到村民的熱烈歡迎,附近十裡八鄉的文藝愛好者結伴而來,有的實在來不了,也會讓能來的同伴拍下老師教學的視頻回去學習。

  面對熱切渴望學習的基層群眾,培訓教師一招一式耐心講解動作要領,敬業的態度和實打實的培訓效果,受到群眾熱烈歡迎。萬村培訓工程實施以來,已經在省內各地鄉鎮進行了323場培訓,涉及4600多個村,培訓村級業余文藝骨干2.1萬余人。

  怎麼能讓群眾“學得會、用得上、有實效”?省文化館每年都要到基層調研,按照百姓需要設立培訓內容,或者根據國家級、省級賽事活動要求組織創作、輔導培訓。每次培訓之后,還有問卷調查、滿意度調查,為后續有針對性培訓做准備。這些做法,讓群眾文化培訓工程實現了由“政府端菜”到“百姓點菜”、再到“百姓參與做菜”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飛躍,推動了城鄉業余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百館千站萬村群眾文化培訓工程,是力爭實現全省城鄉全覆蓋、每村文藝骨干全培訓、每名農民全輻射。”遼寧省文化館館長王吉祥說, 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把群眾從麻將桌上拽出來,從婆媳鄰裡矛盾的糾紛中拉過來,從不良的生活習慣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走出來,提高了人們的文化品位,彰顯群眾文化事業的社會效益。

  多舉辦群眾文藝展演活動,打造群眾文化品牌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當中,參與文化活動不僅能緩解工作壓力、娛樂身心,而且可以提升參與者的文化素質和藝術審美水平。“但現在對群眾文化的認識有一種誤區,認為是退休后老頭兒老太太的活動。” 鐘曉光認為,群眾文化不僅是普及問題,而且還有提高問題。

  8月12日下午,在沈陽市渾南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場“火紅八月”大型主題文藝演出正在進行。16支群眾文藝團體逐一登台表演,嘹亮的歌聲、蹁躚的舞蹈贏得台下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

  節目中有一個情景舞蹈《十送紅軍》,讓很多觀眾為之感動。提起創作過程,沈陽市軍旅之聲藝術團團長張艷麗說,因為年齡較大和專業水平不高等原因,團員們無法以高難度動作取勝,創作團隊揚長避短,設計感人情景來彌補,如妻子送丈夫、母親送兒子,再現當年紅軍長征的艱辛,賦予歌曲新的內涵。排練中,每個動作、眼神、站姿,團裡的文藝骨干帶頭人都做示范,使這個節目排演得很成功。

  記者了解到,該團有一批部隊專業文藝院團退伍、復員的文藝骨干,還有三成多的文藝志願者。成立4年來,他們參加各類公益展演60多場,在一次次創作、排練、演出過程中,在文藝骨干的引領下,零基礎的團員得到了鍛煉,有了很大進步。

  如今我省各地群眾文化活動非常活躍。據統計,我省縣以上文化館約有130個,每年舉辦群眾文化活動4萬場次以上,僅館辦群眾文化團體就有1000余個,民間文藝團體數量更多。近年來,在初步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基礎上,政府部門的著眼點主要放在提高文化服務的質量上,注重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採訪中多位專家建言,應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機制,多組織一些群眾文藝展演活動,如開展群眾合唱、廣場舞、“鄉村春晚”“送戲下鄉”等巡演,既是服務大眾的文化惠民活動,又創造了讓大家交流學習的機會,同時多舉辦交流會、匯報會、培訓會,讓群眾文藝團隊可以互相取經,實現整體提高﹔同時完善引導激勵機制,通過對文藝帶頭人的適當表彰,鼓勵大家的創作熱情,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城鄉群眾文化品牌。

  近日國家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提出,要以人民為中心,培育一批扎根基層的群眾文藝團隊,推動群眾文藝精品創作,展示群眾文藝創作優秀成果。我們相信,擁有了一批高水平的群眾文化“帶頭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一定會更豐富,小日子一定會更甜美。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