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人公:张德山,河北省河间县人。曾任沈阳市新城子区广播电视局局长。上世纪90年代,他带领全局职工经过10余年的努力拼搏,使新城子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三级农村广播遥控自动化的县区,实现调频广播全区覆盖,有线电视进入百姓家庭。1997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1999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2002年被评为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
张德山
“1966年1月27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我就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就是要为人民谋利益吗?那我就一直谋到生命最后那一天。”这是张德山刚参加工作时写的日记,几十年来,他一直默默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1970年,退伍后的张德山来到沈阳市新城子区广电局工作,后来,被任命为新城子区广电局局长。
张德山上任后,同事们很快发现 ,这个局长,跟别人不太一样,“抠门”得很。出差上百次,他没坐过卧铺,没打过出租,甚至没有住过一次宾馆。“我住的最贵的一次是25元,是个地下室,没办法,在北京这是最便宜的了。” 他出差吃饭的食谱也单调得很,不是一碗面条,就是半斤包子加一碗汤,因此得了个“面条局长”的绰号。
虽然被叫做“面条局长”,但在工作的时候,张德山向来是身先士卒,敢拼肯干。
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回家打开电视,收看非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有线电视还没有大规模的普及。
为了打好“广播专线、遥控自动化、调频广播、有线电视”4大战役,张德山可谓呕心沥血。1990年,在安装公用天线期间,由于受到建楼工程的制约,张德山带领十几名技术人员,夏天冒着酷暑在跳板上凿洞引线,冬季奋战严寒在六七层的楼顶上立塔作业,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苦。
安装调频发射塔是无线电调频广播工程的关键,也是一项既复杂又危险的活儿。有好心人曾劝张德山:“还是花几千元外包出去算了。”可是,老张的抠劲儿又上来了,咬牙坚持要自己干。
一连几天,张德山在高高的塔架上爬上爬下,累得气喘吁吁,腿也瑟瑟发抖。立塔尖那天,刚开始时天气还风和日丽,可是当他和同事们用滑车将几百斤重的塔尖艰难地吊到塔顶座时,大风却一阵紧似一阵地刮起来。张德山不顾自己严重的高血压,毅然带领3名同志爬上40多米高的塔顶。4个人紧紧地肩靠着肩,将塔尖对准螺丝扣,一个一个地拧紧螺丝帽。等到4人安全返回地面时,张德山已是大汗淋漓,头发和衣服都浸湿了。
严冬季节正是有线电视进户安装的最紧张时刻。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在春节期间就能看到有线电视节目,张德山早出晚归,带领职工加班加点地干,期间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没有休息过一天。渐渐地,他感到头痛、头晕、四肢麻木,走起路来也要摔倒。去医院一检查,确诊为脑血栓前兆。医生让他住院治疗,可张德山怕影响工作进度,就每天晚上在局里打完点滴再去工地上指挥作业。
就这样,新城子广播电视局几百万元的工程项目,在张德山的带领下,没请一个人,没雇一个工,仅用了52万元的材料款,靠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调试就拿下来了,入户率比原计划超出168%,实现了设备、机房、效果、服务的“四个一流”目标。
1998年,局里落实“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张德山提出:“哪怕掉下几斤肉,也要坚决完成任务。”
当时,施工正赶上酷暑时节,他带领施工人员穿行在闷热的庄稼地里,肩膀上的皮晒掉了一层又一层,脸也黑得像包公一样。浸满沥青的线杆把每个人所有裸露在外面的皮肤都熏肿了,大家的眼睛肿成了一条缝。可张德山却从未退缩,也没有叫苦叫累,而是一直跟同事们奋战在一线。大家看到50多岁的局长都这么拼命,干劲儿也就更足了。
在张德山的带领下,工程推进速度很快。当新城子最边远的地区——望滨乡古砬子村能够收看到30多套节目时,村民们高兴得奔走相告,张德山的脸上也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在连续几年实施的有线电视工程中,不断有推销设备、材料的厂家找上门来,有的提出给张德山10-20%的回扣,只要答应就可轻而易举拿到几十万元回扣款,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退休后的张德山,也从未忘记过为人民谋利益的初衷。他常说:“一名党的领导干部,不管在职还是退休,党员本色不能变,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变,廉洁自律不能变。”
张德山居住的小区是一个弃管小区,为了让邻居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主动承担了很多工作。无论是扫雪、修路灯、修大门,还是帮助邻居排忧解难、调解家长里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张德山的身影。彼时的“面条局长”化身为了小区“大管家”,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几年。
虽然自家的日子过得清苦,张德山却从不吝惜资助别人,尤其在资助贫困学生上。张德山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多年来,他资助困难学生达20余人,并为困难户、残疾人事业、希望工程、汶川地震等捐款共计9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