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的故事

【穿越历史的感动】证书摞起半米高 工人专家促革新

2021年07月02日14:05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故事主人公:李晏家,辽宁省鞍山市人。作为鞍钢化工总厂一位普通的机修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勤奋学习,埋头苦干,先后完成50余项技术革新,其中两项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800多万元。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李晏家

1975年8月,21岁的李晏家从农村知青点抽调回城,被分配到鞍钢化工总厂二炼焦车间,成为了一名钳工。

从进厂的第一天起,李晏家就给自己上足了发条。酷暑时节,一动一身汗,李晏家丝毫不在意,闷头就是干活。可时间一长,这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发现,活儿没少干,汗没少流,可到头来却总是免不了挨师傅的训。

原来,李晏家只有初中文凭,虽然有浑身的力气,可一遇到技术性强的活儿,他就玩不转了。“当工人靠手艺吃饭”,出身产业工人家庭的李晏家,从小就受到这样的熏陶和教育。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技术。

李晏家自费参加了业余高中补习班,一学就是三年。此后,鞍钢举办的钳工初、中、高级培训班,他次次不落。因为居住条件有限,李晏家不舍得跟儿子“抢”写字台,就在厨房的炉台上放一个皮箱,在上面自修了30多门专业课程,写下了26本、近40万字的技术资料和读书心得。多年来,他获得的各类专业证书摞起来有半米高,其中国家和鞍钢公司承认的就有7个。

李晏家(下排左一)与同事们

用李晏家自己的话说:“我一生有两大乐事,一是文化学习拿证书,二是技术革新出成果。”

几十年的系统学习,让李晏家钳、焊、电等“十八般技艺”样样精通,更练就了“手到病除”的硬功夫。哪台设备出了故障,只要他一上手,就能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在鞍钢举办的技术竞赛中,他多次荣获技术状元和技术能手称号。1992年,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李晏家,以优异的成绩晋升为工人技师。也是在这一年,他当上了二炼焦车间焦筛班班长。

李晏家所在的二炼焦车间,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在超期服役,经常出现故障。当上焦筛班班长后,李晏家盯上了筛分焦炭用的滚动筛。

当时车间里共有3台这样的筛子,还是前苏联的设备。为了保障焦炭质量,滚动筛几乎每周就需要更换1次筛片。一台滚动筛上有45个筛片,每个筛片重30公斤,更换一台滚动筛就需要8名工人3天的工作时间,一年要更换48次,等于8名工人144天的工作量。此外,全厂每年还要投入上百万元,用于维修滚动筛。

此前,化工总厂技术部门曾专门立项,进行滚动筛改条筛的技术攻关,但历经多年都未能成功。李晏家到岗之后,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

那段时间,工友们发现李晏家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滚动筛前,一会儿用尺子上下测量,一会儿望着筛子出神,一会儿又忙着写写画画。利用休息时间,李晏家跑遍了鞍钢和鞍山市的各大图书馆,却没能找到相关的图纸和资料。于是,他只能利用平日所学,一点一点地设计起来。

在李晏家和攻关小组的努力下,历经上百次修改,数十次实验,条筛改造终于获得了成功。看到焦炭被均匀地筛分,如流水般落下的场景,李晏家和工友们激动地留下了泪水。条筛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焦炭筛分工艺的重大变革,更为鞍钢每年创造出5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受到理论水平的限制,李晏家搞的技术革新,称得上“高精尖”的并不多。但也正是因为出身一线,他总能从细微之处对症下药,甚至还能从摔跤中找到“灵感”。

1995年的一天,李晏家下班骑车回家,由于路滑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一跤摔得可不轻,车子飞出去老远,他整个人也趴在了地上,脸已经磕破皮了,但是戴着皮手套的手却安然无恙。一瞬间,他就想到了如何解决困扰已久的皮带运输机增面辊改制问题。

增面辊是皮带运输机上的支撑滚动设备,因为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下运转,极易腐蚀和磨损,平均寿命仅有一年。而作为车间当时的主体设备,12条皮带机一年就要更换增面辊24个,费用高达40多万元。而在拥有高度主人翁意识的李晏家心里,他早就琢磨起如何能够省下这笔“合理消费”。

看到自己的双手被皮手套保护得毫发无伤,李晏家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将增面辊做成皮辊呢?车间里有得是废旧皮带,原料根本不用愁。

说干就干,李晏家挣扎着爬起来,骑上车调头就往厂里赶。在库房里,他详细测量记录了辊的尺寸,思考良久之后,才骑车回家。当天晚上,伏在炉台的皮箱上,李晏家又思索勾画到了半夜。

1998年7月,因其寿命长、性能可靠,李晏家研制的胶片式增面辊获得了国家实用型专利。胶片式增面辊在全厂的应用和推广,每年可以为工厂节约资金60多万元。

李晏家(中)与班组人员一起修旧利废

厂里曾经给李晏家算过两笔账。1983年以来,他共完成技术革新50多项,其中获国家专利两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800多万元。几十年来,李晏家为厂里无偿奉献9000多个工时,折合成工资超过5万元,积攒的1350个代休票也全部交回到厂里。

在鞍钢化工总厂,提起李晏家,工人们都说:“咱们工作中遇有难题,都愿找他唠唠,无论是分内还是分外的事,每一次他都会给咱们一个惊喜。这样的技师,咱们工人服气!”

(责编:孝媛、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