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上的我们 | 锦州医科大学:坚持立德树人 传承红医精神

2021年04月16日11:35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锦州医科大学成立于解放战争时期,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高等医学院校。七十五载,锦州医科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传承“红医精神”,勤俭攻坚,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0多万名甘于奉献、扎根基层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1946年9月15日,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辽吉军区政委的陶铸同志的提议下,学校的前身辽吉军区卫生学校在吉林省洮南市洮一泉浴池举行了开学典礼,当时辽吉军区卫生部部长吴行敏同志兼任学校第一任校长。创办伊始,学校就确定了“一切为了革命战争”“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办校方针。在东北解放战争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先后共培养出8期学员近1000人,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1958年,学校更名为锦州医学院,从此步入高等医学院校的行列,担负起为国家培养高级医疗人才的光荣任务。1960年我校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文教先进单位称号。此间,学校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卫生事业贡献毕生的信念,教师们把辽西广大农村常见疾病及传染病作为教学重点,把提高工农群众健康水平、培养为生产建设和巩固国防服务的人才作为重要任务。老专家王惠孚等攻克了稻田皮炎的发病机理,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重大贡献奖;李彦教授和许广涛教授等在“地甲病”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

学校抓紧改革开放机遇,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改革。1993年确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改模式,两次荣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孙耀教授研究的《磁性树脂牙根管充填材料及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学校承担“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任务,积极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一批批踏实肯干的优秀毕业生从学校出发,投身到辽宁的卫生事业发展中。

学校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1996年,学校创立了“一帮一育人工程”,作为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载体,坚持推行二十余年,培养了一批品德高尚、勇于奉献的学生。2007年,我校2005级学生张昊、张雪峰、林博勇救落水儿童,张昊、张雪峰牺牲,儿童获救。国家教育部追授张昊、张雪峰同学,授予林博同学“全国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学生中还涌现出 “抗击非典优秀护士”“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辽宁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诸多获得国家和辽宁省荣誉称号的先进典型。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班导师”制度、新教师脱产到辅导员岗位兼职等措施为“三全育人”开辟新途径。通过“幸福与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体育文化节、合唱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拓宽育人渠道。

2018年7月19日,学校医疗学院2016级护理专业学生丁慧在锦州南站成功抢救81岁的病危老人,被誉为“最美大学生”,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一时间,“动车救人团队”“科普救人团队”“电梯间救人团队”不断涌现,在生死攸关时刻奋不顾身的壮举,生动诠释了学校师生不忘初心、忠诚使命的价值追求……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疫情袭击武汉。锦州医科大学共派出5批,135名医护人员驰援抗疫前线。其中124人驰援湖北,111人驰援雷神山医院,整建制接管了雷神山两个病区。在雷神山医院,锦州医科大学医疗队收治患者数、重症患者数和收治批次均居辽宁支援雷神山医疗队首位。此后,学校又先后派出医疗队奔赴北京、大连等地支援抗疫一线。刘学文、张素文、张凤香、李飞、王政华等多名医护人员获得国家、省级表彰。他们白衣执甲、为爱逆行,完美践行了锦州医科大学“厚德修身 精术济世”的校训和“克难攻坚”的锦州医大精神。

75年来,“红医精神”已深深植入锦州医科大学每位师生的生命里,代代相传。

(责编:王斯文、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