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新区: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陶 阳

2021年03月23日06:24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打造创新发展的产业新区

壮龙无人机生产车间。

依生生物研发实验室。

核心提示

走创新路、吃创新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正值“十四五”开局起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扬帆起航之年,3月18日,沈阳市沈北新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暨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公布并解读《沈北新区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包括《沈北新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示范片区政策》《沈北新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沈北新区小巨人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等4项子方案。

沈北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形成的系列方案,蕴含着科技创新的新思维,也凝聚着社会广泛共识。方案不仅描绘出沈北新区体系最完备、内容最广泛、条款最细致、奖励最厚重、愿景最美好、针对性最强的科技创新生动场景,而且明确了沈北新区打造“沈阳北部引领创新发展的产业新区”的目标,全面开启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动能转换,从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要面向经济的主战场,对沈北新区来说,就是要瞄准创新的产业方向。

沈北新区聚焦农产品及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产业方向,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推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规模壮大、现代服务业品质升级、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是沈北新区的基础产业和“金”字招牌,针对“老字号”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等现实问题,沈北新区以强化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来补链、强链、延链,发展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着力提升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装备制造产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原字号”“初字号”多,始终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低位徘徊,沈北新区通过科技、数字赋能提升,朝着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融合产业等领域突围。

依托中电科47所、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福鞍燃气轮机研究院、宋氏静脉产业园等落户沈北,初步具备协同推动创新,发展IC装备、智能电力装备、节能环保循环等产业。

建设“2+2”创新平台 吸引创新资源集聚

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平台载体是培养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让企业共享创新服务,沈北新区抓紧建设“2+2”创新平台。

第一个“2”,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平台。

沈北新区通过产业联盟、企业家协会释放已有创新服务能力。同时,大力支持高校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揭榜挂帅参与重大科研攻关,并通过发放“创新券”等方式,引导企业用好高校的创新资源。

第二个“2”,是沈北新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示范片区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示范片区以沈北路为轴,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分为科创、文创、智创3个分区,着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智能制造3个产业。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将加快农业科技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创新型企业在沈北集聚,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分类精准培育 让“苗企业”茁壮成长

“进入培育库的企业,就要全力支持。有问题,区级领导帮扶解决;想扩产,在沈北优先选地建厂;缺资金,区纾困资金优先借贷,区产业基金优先投资;没订单,‘链上沈北’置顶推广,免费打广告,帮助对接上下游。”沈北新区主要领导表示。

为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种子企业”“苗企业”茁壮成长,沈北新区制定“小巨人”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对已经列入“小巨人”企业培育库的113户企业,建立“一对一”服务专班,全面排查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建立并实行问题转办、督办、会办和协调服务机制,针对排查出的具体问题,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

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及科研机构专家资源,对列入“小巨人”企业培育库的企业,一户对接一个科技团队(科技特派员),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智力、数据等创新要素支持,搭建起促进企业家所需与科技工作者所能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平台,解决企业科技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同时,制定成长路线图,进行定向支持、精准服务,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努力方向,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推动企业梯次成长。

让企业当“盟主” 加快推进协同创新

为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协同创新,沈北新区推动建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让企业当“盟主”。

沈北新区通过“科研成果+企业”“科研成果+金融机构”“人才+企业”三种方式,形成利益链接机制。通过“创新券”定向引导,推动高校派驻科技副经理,落实政策补贴、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同时引入科技中介机构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形成“政府扶持枢纽平台—平台聚合服务中介—中介集合服务机构—企业集体受益发展”的服务路径,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成本。

人才是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沈北新区在引人用人留人上下足功夫,不断释放政策引力,打造人才高地,让人来了不想走。他们拿出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大力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鼓励“人才+项目”的“带土移植”,区财政出资配建人才公寓,并在高端人才个税、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同时,大力支持区内高校毕业生留在沈北创业就业,积极吸引外区外市高校毕业生在沈北置业创业。

(责编:王斯文、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