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沈阳00后的“疫”线所见所感

2021年02月22日11:17  来源:沈阳日报
 

寒假怎么过?每个人有不同的打开方式。11位来自不同高校的沈阳00后,选择住进隔离点当志愿者。他们用“疫”线的所见所感,交出了一份特殊的假期社会实践报告。

大年初五来报到

大年初五,是千家万户吃饺子、迎财神的日子。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大三学生安宬宇带上简单的行李,跟父母短暂分别。他要去万丽酒店集中隔离点报到,在那里服务一个星期。

经过隔离点“点长”和工作人员的防护培训和基础工作培训后,小安第一次穿上了防护服,戴上了面罩。“呼吸和行动马上受限了,走几圈就开始出汗、有点喘,跟想像出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初体验就给了小安一个小小的“下马威”。

隔离点里最日常的工作就是消杀。工作人员把配比好的消毒液灌进消杀瓶,小安要背上它喷洒公共区域的各个角落。

“真的很沉,我是一个很壮的男生,背上都有点吃力。”小安很难想象,那些看着柔弱的女工作人员是怎么背着消杀瓶楼上楼下地跑。

比起这些具体的防控工作,隔离点最需要大学生志愿者“补位”的,是与外国友人的交流沟通工作。小安的英语口语不错,为了当好翻译,他提前做功课,查阅了跟新冠肺炎和核酸检测相关的英语资料。

小安报到当天,就有一批境外抵沈的外籍人士住进隔离点,进行第一次核酸采样。他跟在医务人员身边,给外籍人士逐一做解释工作:“我们现在要做鼻拭子,可能会有一点不适,放心,医生会非常注意动作轻柔,也请你尽量配合不要动,不然可能会加重痛感……”

“看得出,很多人是焦虑不安的。当我过去跟他们交流,他们感觉沟通非常顺畅,就明显地放松下来。”这让小安很有成就感。

来当志愿者,用小安的话说,是他“主动找上门的”。1月份沈阳启动多轮全员核酸检测时,他就想报名做志愿者,当时实习工作还没结束,没能实现。而他的几位同学已经付诸行动了,在检测点维持秩序、登记信息。

“这次有机会到隔离点做志愿服务,特别高兴。爸妈也都很支持,二话没说就让我来了。”小安每天都会抽出几分钟视频通话,告诉父母在这里的工作情况,让他们放心。

带着课题上“疫”线

这个寒假,在铁西区卫健局统一调度安排下,像小安一样到隔离点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有11人。他们中,有8人是铁西卫健系统工作人员的子女。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文学院读大三的赵一霖,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父亲,铁西区结核防治所所长赵刚,一直工作在防疫最前线。1月23日,赵一霖放假回到沈阳时,父亲仍然每天忙于工作,难得见面坐下来聊聊天。

每周三,赵刚都要去机场接转境外来沈人员,为了便于工作,很需要现场翻译,赵一霖的医学英语正好能派上用场,就带上了她。“确实为我们减轻了沟通压力,协调转运也更有效率了。”看着女儿与外籍人士娴熟的交流,赵刚很是欣慰和骄傲。

与父亲并肩战“疫”,赵一霖已是轻车熟路。去年6月,她带着有关新冠疫情中新型医患关系的社会实践课题,来到父亲工作的隔离点。一边采访这里的医务工作者和隔离人员,做问卷调查。一边当志愿者,协助工作人员运送物资、为隔离人员送餐。

“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每个医务人员都在做着看似日常的工作,但是坚持日常本身就是伟大的。”赵一霖对父亲和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在她的课题中,也有了从一线见闻中得出的思考:“医患矛盾很大一部分在于缺乏沟通,患者对医生职业缺乏了解,而医生如果能从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切入,对疾病的治疗也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正是她就读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即如何在医学中注入人文关怀。

2月初,赵一霖又到万丽酒店集中隔离点做起了志愿者,春节前两天才结束服务回到家。而父亲还是天天不着家。春节期间,境外航班正常抵达,需要转运隔离人员。大年三十,赵刚也是在隔离点度过的。

“他每天都是上班的状态,我和妈妈差不多都习惯了。去年春节,他们防治所紧急改造成集中医学观察点,比现在更忙,整晚整晚不回来。”赵一霖说,“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他,尽量缓解他的压力。”

青春为桨翻“后浪”

这些00后志愿者的加入,也给隔离点的“气场”带来了微妙改变。

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身影忙前忙后,让严肃的工作区有了青春的亮色;与外籍人士无障碍的英文交流,无形中消解着紧张焦虑的气氛;复杂繁琐的英文信息登记,经他们手梳理得井井有条;看到隔离人员携带一箱箱沉重的行李,抢着上前帮忙搬运……

“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后浪’的力量,看到了未来。”隔离点的工作人员为他们点起了赞。而“后浪”们,也在用行动致敬着“前浪”们的勇敢逆行。

2月1日,是兰州交通大学的李晗宁入驻隔离点的日子。对她来说,这一天有着更特别的意义。

一年前的2月1日,正处在人们初识新冠最为恐慌、疫情防控形势最为紧张严峻的时期。她的妈妈接到紧急通知,入驻安置点做防控工作。看着妈妈收拾好行李箱,就要走出家门时,李晗宁忍不住抱住妈妈,在她耳边说:“妈妈,加油!”今年,轮到妈妈给她鼓励:“妈妈为你骄傲!”

“现在我们已经对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很了解了,还有这么多的防护措施,处在一个很安全的环境里。而且,我们只是协助做了很小的一部分工作。”在李晗宁看来,“当时,妈妈和她的同行们才是真正的无畏‘逆行’。”

对这些“小白”来说,隔离点的工作像是一个“新兵训练营”。随时都可能有接收任务传来,每天都有一些突发的小状况;好像有很多时间可以休息,其实又时刻处在绷紧的状态里。

“往年寒假,主要是在家里准备各种考试,或者和同学聚会。今年进入了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而且作为一个真正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感觉大不相同。”志愿者之一、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魏厚泽感触颇深。

铁西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是在春节期间,还有4位大学生志愿者陆续进驻隔离点服务。为了确保疫情防控安全,志愿工作将在他们开学返校的10天前全部结束,并在离开隔离点前做好检酸检测。

走出象牙塔,带着心中的火与眼里的光,深入“疫”线,感受奉献与责任。这份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他们书写得力透纸背。(记者 叶青 特约记者 王莹莹)

(责编:孝媛、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