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慨而慷:人民日报探访辽沈战役纪念馆

人民日报记者 刘洪超 辛 阳 姚雪青 朱 虹

2021年02月05日09: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天翻地覆慨而慷(峥嵘岁月)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创业难,守业更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中取得伟大胜利。

  天翻地覆慨而慷。硝烟散去,精神永存!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三大战役纪念馆,重温那段峥嵘岁月,铭刻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

  辽沈战役——

  曙光从这里初现

  锦州,被称为东北的“咽喉”,控制着东北与华北的通路。解放战争中,攻克锦州相当于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撤向华北的退路。根据中央军委指示,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挥师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

  70多年前,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大决战,在辽沈大地打响。东北大地上,双方共计投入兵力160余万,经过52天的鏖战,东北全境终获胜利解放,从而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选定为东北。彼时的东北,工业基础雄厚,也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唯一一个解放军数量超过国民党军数量的地区。

  位于锦州西北约20公里的牤牛屯村,曾是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所在地。如今,借助红色资源发展旅游经济,这里的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辽沈战役期间,西柏坡和牤牛屯两个小村庄间往来电报近百封,党中央通过电波,直接领导和指挥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决战。”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保护中心主任李曼说。

  在锦州外围作战中,配水池战斗最为惨烈。这里原是日伪时期建设的一个钢筋水泥结构的供水站,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与附近的据点形成了锦北外围的防御体系。“担任攻打配水池任务的是第3纵队7师20团1营,他们提出‘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铁的汉’的响亮口号。1948年10月12日8时,1营发起冲击,激战到傍晚5时,一个营最后能战斗的只剩下6个人。”配水池战斗遗址保护中心主任刘军在谈起这段历史时依然心潮澎湃。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70万人,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辽沈大捷,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10万人。

(责编:汤龙、王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