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西苇村工艺品葫芦成了“宝葫芦”

汪琳 狄文君

2020年12月08日20:14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西苇村工艺品葫芦成了“宝葫芦”

12月的辽北,大地绿色褪去,田野渐显冷清。但铁岭市昌图县宝力镇西苇村的秀峰葫芦种植基地内,党员干部、民间艺人和当地农民在葫芦上烙画、刻字,忙得热火朝天。今年,西苇村迎来大丰收,收获品相过关的葫芦近11万个,全部卖上了好价钱。

“咱铁岭地区非常适宜葫芦生长,葫芦的品相普遍较好,未加工的葫芦也不愁销售,每年10月份都会有外地客商前来批量收购。”基地负责人于秀梅告诉记者。

西苇村种植葫芦已有多年历史,过去因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每年只能产出4万多个葫芦。“要不是铁岭市文联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指导,今年的葫芦也不会长得这么好。”于秀梅兴奋地说。

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铁岭市文联机关党支部下力气探索文艺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型发展之路,邀请各门类的文艺领军人物多次深入乡村,边搞文艺辅导边调研,最终确定扶持西苇村发展葫芦种植和葫芦工艺品加工项目。

“今年5月下旬,铁岭市文联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定点帮扶我们村,从春种、夏管、秋收到冬藏,一直跟踪服务,倾尽了心力和汗水。”于秀梅感慨道。

铁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国伟告诉记者,种植葫芦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普通粮食作物。“一亩地理论上能产1.2万个葫芦,平均每个卖一元钱,一亩地的产值就达1万多元。”王国伟一再强调葫芦的品相,“今年,宝力镇种出了一对连体葫芦,未经加工就卖了2万多元。目前,这11万个葫芦已经卖出3万多个,纯收入6万多元。剩下的由工艺专家指导加工,效益更加可观。”

据了解,葫芦小的可制作茶具、灯等,工费不多,售价却达几十元甚至数百元。在国内举办的大型工艺美术博览会、展会上,铁岭市民间文艺家已崭露头角,各类葫芦作品受到业界好评,葫芦销售市场前景看好。

目前,西苇村已建起葫芦加工厂,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雕刻、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模式。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展会,葫芦工艺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随着产业不断壮大,西苇村农民正稳步走上小康路。

(责编:尹柏寒、王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