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在辽宁大连高新园区龙王塘渔港附近,十几艘渔船来回穿梭,忙碌不停,而在临近的鲍鱼肚村大连富鹏海带加工厂里,飘出阵阵“海的味道”,工人们正在如火如荼地加工海带。正是这些海带,让村民们过上了名副其实的小康生活。
鲍鱼肚村有着一万余亩的海水养殖区,是个从老辈开始就“靠海吃海”的“小渔村”。家门口的这片大海成了村民们致富的“聚宝盆”。
因海得名 养殖致富
鲍鱼肚村位于黄海北部,辽东半岛南端,辖区面积5.4平方公里,315户人家。这个小渔村依山傍海、风景秀丽,7华里长的海岸线宛如鲍鱼壳,因此得名。又因其海域广阔、水温适宜,是天然不冻良港,极其适宜海产品的养殖。
“村里从1958年就开始养殖海带了,那个时候都是村民划着小渔船把海带运到岸边,大家伙儿一起装筐挑到山上,再找一处日头好的平整地晒海带。也是靠着这些海带,如今每户能达到10万元收入。” 鲍鱼肚村党支部书记孙福君表示,随着鲍鱼肚村的发展,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修建了码头,有了吊机,节省了人力,壮大了养殖规模。
“海洋捕捞是个技术活。产量受渔民的经验和船只的大小,也就是承载力决定。满载而归之后的渔船想把海鲜运上岸,就得依靠岸上的吊机和销售链。每一个环节都关系着收益价值。” 村委会水产主管魏家生介绍说,一批新鲜的海鲜想要卖个好价钱,必须在船靠岸后,以最短的时间运输到各大市场销售。这也使得海产品加工业应运而生,生产产业链不断延伸,像海带这样的海产品从粗加工逐步向精深加工发展,不但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吸引了很多来自河南、山东、黑龙江等多地的外乡人来工作,百姓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这就更加需要电力等基础设施来保驾护航了。
“海鲜的快速上岸和海产品加工都依靠电,可以说电力决定产品质量和价值。”魏家生说,“这些年,供电部门不仅提高了供电能力,还帮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这服务更是好上加好。”
因电而兴 多元发展
有了基础保障,鲍鱼肚村乘着“产业融合”的东风,自2013年,开启了养殖与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基础设施扎实的鲍鱼肚村,在村容村貌上下了一番真功夫。按照景区化标准,鲍鱼肚村新建了怡水听海公园、渔舟码头、滨海观光道等旅游配套设施,村内各类民宿各具特点,移步换景,随处可见各种海洋元素,展现出渔家特色场景,这也让鲍鱼肚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1996年,村里修了第一条水泥路,2016年又把道路重新修整拓宽,还增加了道路两侧的绿化景观,平坦的大路直通村里每家每户,交通便利了,游客也慕名而来。供电员工推荐我经营电气化民宿,犹豫再三,这才鼓起勇气开始办。”刘通新是村里第一批办民宿的人,现代化智能化的电器让游客更加便捷舒适,是民宿广受欢迎的原因。
“供电保障是我下决定办民宿的依仗。”刘通新笑着说,“为了办好民宿,我用心设计了海洋主题的装修风格,还新添置了很多电器方便游客使用。供电公司的员工一直关心着民宿的进展,不但上门进行用电容量测算,指导我办理了增容手续,还帮我更换导线,让游客能够安全放心的入住,真是太贴心了!”住宿体验好,游客自然愿意留下来。以特色化民宿为基点,村里还开发了“生态观光+海带打结”的沉浸式体验式模式,吸引了很多亲子家庭。
现如今,鲍鱼肚村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特色文旅发展,都透出了日子越过越好的精气神,也正因为此,在乡村振兴的幸福道路越走越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