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嚏不断,眼泪鼻涕一起流……入秋以来,一些市民出现了这样的烦恼。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李涵医生表示,过敏性鼻炎往往让人以为是小病而不被重视,实际上全球发病率达10-25%,且患者人数逐渐增加,发作期“凭轩涕泗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秋季如何防范过敏性鼻炎,平时又该怎样护理?李涵医生为市民提供简单易行的方法。
症状 涕泗横流 痛苦难耐
李涵介绍,由于外界因素的诱发,鼻黏膜的敏感性增加,于是表现为突然和反复发作性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很多人睡醒时发作,早、晚严重,运动后变轻,夜晚鼻塞明显,因而睡眠质量无法保证。由于鼻泪反射的缘故,还经常伴有“眼泪汪汪”、眼角肿痒的表现。由于咽部不适或分泌物流入咽喉,常伴有咽痛、干咳或清嗓动作。由于鼻粘膜肿胀,常有味觉和嗅觉减退现象,还可伴有头痛、听力下降、乏力、没胃口等全身症状。
很多人误把鼻炎当成感冒,延误了病情。实际上,过敏性鼻炎的鼻粘膜明显肿胀,鼻涕清稀量大,喷嚏呈喷枪式,且有较明确的诱因。而感冒常伴咳嗽、发热等卡他症状,鼻粘膜正常,鼻涕多粘稠,且不会一直打喷嚏。当然,更要重视过敏性鼻炎发作过程中的感冒,如果兼有感冒就要加上抗病毒治疗了。
病因 风寒湿热 互为因果
李涵表示,过敏性鼻炎分为季节性鼻炎和常年变应性鼻炎,花粉和真菌孢子等室外过敏原是引起季节过敏性鼻炎的主要原因,而尘螨、动物皮毛、真菌、蟑螂等室内过敏原则容易导致常年变应性鼻炎。夏秋之交发作属于季节性鼻炎,但很多季节性鼻炎并非与生俱有,而是不知不觉之间就有了上述典型症状。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往往在运动后、饮热粥后减轻,而在晚上加重。过敏性鼻炎患者如在督脉循行部位拔罐,往往会拔出水泡,严重时可能有血泡产生,就是由于湿瘀互结的缘故。
李涵介绍,个人体质不同,患者敏感的邪气也不同,有人遇到降温、睡在凉处或吹空调发病,这是由于寒邪郁闭肺窍的缘故;有人眼睑奇痒,结膜水肿,总是忍不住揉眼睛,这与风热上扰相关;还有人咽疼痛难耐,这往往是湿久化热成毒上攻的缘故。同时,暑热与秋凉交蒸,冷热不均,风寒湿与风湿热容易相互转化,患者的病机往往是寒热夹杂的,这也是过敏性鼻炎变证较多的原因。
防治 避免过敏原 明辨标本证
尽量避免过敏原是防治的最有效方法。比如对花粉过敏者,应尽量避免在发病季节去野外或公园。对冷空气过敏者,在气温变化时注意添加衣物,顺应夏养阳气之势,避免在空调环境中久居。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卧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并紧闭门窗。日常调摄中,要注意不能过劳,以免免疫力低下诱发过敏症状。
针对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可以选用抗组胺药、减充血药缓解症状。中医药在过敏性鼻炎的防治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清涕量多、鼻塞不通、夜晚加重、倦怠乏力、头目不清利、舌淡者,多属脾虚湿盛,治疗中要采取补脾胃升清阳疏风除湿的治法,生活中可适当做黄芪、白扁豆、茯苓、山药一类健脾渗湿的药膳;清涕量多、遇寒而发、项背恶风寒、喜温暖环境、舌淡者,多属营卫不和,治疗中要采取调和营卫的治法;眼睑肿痒、咽喉肿痛、随喷嚏增多而加重、大便黏滞、舌偏红者,多属湿热中阻,风热上扰,治疗中要采取分清湿热透邪解毒的治法,生活中可适量进食枇杷果、红豆等清利湿热的药膳;涕少质黏、擤之难出、鼻干口燥、心烦、乏力者,为湿热化燥,伤于气阴,治疗中要采取清解与清润并用的治法。
对于畏风寒的患者,可以采用三伏贴敷,温通肺络;也可以用艾柱温灸督脉,令阳气振奋以利散寒除湿。针灸疗法对于风邪袭肺表现为喷嚏不止、眼痒鼻痒、鼻塞咽痛、胸满者,可请有执业资质的针灸医师治疗风池、风门、肺俞、迎香、印堂、中府、曲池、合谷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