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直面生死 在残酷的战争中蜕变重生

张淳

2020年08月25日10:47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八佰》:直面生死 在残酷的战争中蜕变重生

  新华网北京8月25日电(记者张淳)电影《八佰》取材自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讲述的是“八百壮士”坚守四天四夜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这部电影是导演管虎心中萦绕了十余年的一个执念,历尽波折种种付出,最终呈现出了这部汇集王千源、张译、姜武、黄志忠、欧豪、杜淳、魏晨等众多优秀演员的战争大片。

  战场上,四行仓库与公共租界之间,只相隔一条苏州河;电影中,真实的还原了河的北岸炮火连天与南岸灯红酒绿的对比场面。从电影立项开始,面对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如何真实地还原战场原貌,面对这个难题,身为制片人的梁静坦言:“仅场景搭建过程就有一年多,这中间真是耗费了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但现在感觉一切都特别值得。”

  场景的真实与否对故事能否成立至关重要,黄志忠对此深有感触:“演员如果要建立一个强大表演信念的话,首先场景这一块你得相信,服装造型你得相信,才会让你产生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这样才能很快找到当年的感觉。”

  电影《八佰》将镜头对准了绝境中的战士,向观众展现了一幅战场上的众生相。也许开始时他们会自私、怕死、懦弱……但是最终他们都克服了恐惧,勇敢面对不畏生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影片中,每个战士都历经成长,有所转变。欧豪饰演的青年“端午”,从县城走出来,怀揣一颗好奇之心,抱着只是出来看看大上海的美好想法,却没想到一脚踏进战争,经历了4天4夜,体会了生死之间的终极成长。

  “最重要的是这让他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就是4天4夜,经历了亲人的离世,手足的离去,这对他内心的那种折磨,导致这种成长是特别迅速的。”欧豪说,“端午想为这个国家做些事情,可能微不足道,他能力也有限,但就是想做一些事情。所以,他能很勇敢的去面对。”

  影片历经多年筹备最终上映,让梁静不由得感叹:“好东西是要费一些周折的,好事多磨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无论是饰演影片中的教授夫人,还是现实中的制片人,对梁静而言,这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左起)黄志忠、梁静、欧豪

  场景:还原战场 实景搭建让演员身临其境

  新华网:《八佰》从筹备到开拍,遇到的第一个难关是不是场景的搭建?

  梁静:对,其实电影从有想法到筹备到拍摄过程将近有10年,从管虎心里发出芽,到最终萌生出小小树的时候,就一直想怎么去拍,然后怎么找场地。在2013年立项之后,到了2015年才找到这块场地,因为当时我们就想了半天怎么拍,到底是在棚里拍,还是实景拍。但现实是实景又不能拍,四行仓库已经是一个博物馆了,没法炸、没法拍,也实现不了管虎导演最终想呈现的河两岸的这种关系。所幸最终还是非常有缘地找到一块地,实景搭建了。这个场景搭建过程就有一两年,等于说在2016年底我们开始筹备,这中间还真是耗了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现在觉得都特别值得。

  新华网:第一次走近这个场景的时候有何感受?

  黄志忠:我第一次见那个场景的时候,应该在施工阶段。当时管虎导演分批分次的让演员到场地来,他带着大家参观,跟大家说每一场戏会在哪发生、想怎么拍。我记得那时候我们还戴着安全帽,还是施工的工地。那是第一次。

  新华网:搭建好之后再进场有没有被震撼?

  黄志忠:我觉得演员如果要建立一个强大表演信念的话,首先场景这一块你得相信,服装造型你得相信,才会让你产生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就能找到当年的感觉。

  新华网:第一次进场的时候感受如何?

  欧豪:会非常有代入感。因为我的戏主要都是在仓库,我们从一开始进去仓库拍摄,其实还没拍多久,就会觉得整个感觉比较压抑,整个色调、包括整个氛围,还有所有人的情绪,都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产生)。其实很多时候你只要注意力集中、投入,就很容易就进入到那个情绪里面。

  梁静:这个场景带来的真实感,跟棚里拍摄真的是差别很大。比如我们也聊到说他(欧豪)骑白马是在棚里拍的,但是他只能靠想象前面有千军万马,但是如果真正拍摄能给到他(千军万马),那他的表演又会不一样。所以其实有时候演员是靠周边的环境、对手、气氛烘托自己的表演。

  人物:四天四夜 在残酷战争中迅速成长

  新华网:如何看待“端午”这个人物?

  欧豪:他其实所有的出发点就是想跟着叔叔、带着弟弟,去看一眼上海到底长什么样,这就是这个人物最基础的一个想法。但是没有想到被意外的卷入到战争里面,经历了4天4夜。我觉得最重要一点就是让他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就是4天4夜,我觉得他经历了如果没有到上海,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经历的情绪心态的变化,但是没办法他就得去接受。这过程中经历了亲人的离世,身边的手足一个个也都没有了,所以对他内心的那种折磨,这种成长是特别迅速的,我一直觉得说4天4夜能经历多少事情?但看到端午我觉得真的可以经历一辈子都没经历过的事情。

  新华网:端午最后骑上了白马,是怎样的一个意象表达?

  欧豪:这其实是“小湖北”的一个梦境。端午在这几天中看着大人们发生的这一切,然后在“小湖北”眼里,也看着他哥哥这一路的变化,到最后他看到哥哥勇敢的一幕,所以他在做梦的时候就梦想着他哥变成了赵子龙,面对千军万马,依然很勇敢地去跟敌人对抗。

  新华网:影片呈现的河两岸的对比,这边是一片繁华,那边是一片废墟,当端午在窗前看着对岸的感觉是怎样演绎的?

  欧豪:其实我们在不拍戏的时候也会站在那看,我们在这边仓库的时候看着对面,完全是两种心情。他(端午)也曾经差点游到对岸,其实已经很靠近那边了,原本是可以走,但他还是没有走。他就是对一切都很好奇。他来上海就是为了想看一看大上海,但是没想到……

  转变:致敬英雄 拼死一战留下不屈丰碑

  新华网:你饰演的教授夫人也从事不关己到被打动流泪,这种转变如何理解?

  梁静:当时跟导演聊过很多,其实我觉得这是挖掘人性真实的一面,这些人活在租界里的时候,他根本不会介意外界发生了什么,因为他活得很好、很安逸,其实在那个时候是有很多这样的人的。

  但真正当这种事件发生在眼前、他们被震撼到的时候,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触动,这种触动一定会促进他反思和自我认知、自我反省。比如她的老公,那边都开始打仗了,这还打着豆浆油条回家吃饭,(对战争)也就是回头看一眼而已。到最后当她老公拿起枪的时候,其实也是有感慨的。我觉得南岸就代表了一部分真实老百姓的心态,但是当最终对面的勇士做出了一些惊人举动的时候,大家都被感动了。

  新华网:你饰演的“老葫芦”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上海,但自己却悄悄逃走了,如何看待这个人物?

  黄志忠:首先他是一个保安团的编制,不是正规军,是被县长给忽悠了,以为就是到那看看,给人站脚助威就行了。然后到那一看满不是那么回事,一下就害怕了。然后他就找个机会跑了,我想这是人的一个本能安全感吧,他就是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没想到最后还是被敌军给抓了。

  最后他被绑在那个柱子上,当时拍摄的时候其实离端午很远,我觉得直线距离应该有起码得500米,然后导演说你就使劲喊,喊出来活着就有希望。这也是血缘的关系吧,让血脉传下去,想给孩子这么一个希望。

  新华网:说到成长,端午从第一次受伤特别害怕,到最后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非常平静,这种转变如何演绎?

  欧豪:就是你要投入,你必须要相信他。其实我们拍摄并不是能说真的连续拍4天4夜,中间是会停的,但是你一定要让自己沉浸在那样的一个情绪里面,就是像管虎导演跟我们说的,这就是真实反映你的感觉,其实可能只是皮外伤,但你就觉得自己好像要死,就因为这种恐惧感会让你变成那样。但是到最后的时候端午他已经把一切都看透,也想明白了,他就想为这个国家做些事情,可能微不足道,他能力也有限,但他就是想做一些事情。所以,他能很勇敢地去面对。

  新华网:这部影片走到今天,最想说的是什么?

  梁静:我觉得只要是好东西,它是要费一些周折的,太轻易就出来倒也未必是好事,好事多磨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以我觉得这些周折也是让我们成长,4天4夜也好,4年或者40年400年,我觉得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责编:汤龙、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