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蓝,水变清,昔日寸草不生,如今绿树成荫。抚顺西露天矿,这个拥有百年开采史的亚洲第一大露天开采煤矿,正逐步推进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抚顺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开采于1901年的西露天矿,矿坑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2.2公里,矿坑面积10.87平方公里,深度420米。长期以来,高强度的煤炭开采致使资源趋于短缺,造成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2018年,抚顺成立了抚顺市西露天矿退煤闭坑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工作推进组,出台西露天矿治理开发行动计划,按照“产业+生态+民生”的思路推进项目实施,以此作为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2019年6月,西露天矿正式闭矿,由采转治。
“治理,首先要从灾害治理入手。”据西露天矿总工程师肖平介绍,在保证矿坑安全、稳定的基础上,首先对矿坑进行回填压脚,将坑底部回填土方,局部高段边坡削坡减重,以防止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与此同时,加大新、老火区和潜在自然发火区域防范及治理工作,通过对可燃物进行适当清理防止其自燃,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对坑下逐条水沟、逐个汇水区核定能力,实施40项防治水工程,对周边的矿坑水进行有效排放。目前,矿坑每年排水可达2000多万立方米,投入费用近5000万元。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西露天矿因地制宜,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先后对6个稳定区域实施复垦绿化、生态恢复,完成治理面积1215亩。目前,整个矿坑生态恢复治理面积140多万平,达到矿坑面积的1/5,栽植树木100多万株,“天也蓝了,鸟也多了,生态恢复治理的效果显而易见。”肖平说。
“关于绿色发展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我们的计划还有很多。”肖平表示,下一步,西露天矿将在治理的同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据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计划用5-10年时间将其建成东北地区的“生态欢乐谷”,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实现老矿区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李进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