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去年,我省研發投入增速6年來首次超過全國水平,投入強度創10年來新高﹔全省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1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6206家,高新技術企業1625家,“雛鷹”“瞪羚”企業940家,融科儲能、東軟睿馳新晉為“獨角獸”企業。
不斷增長的科技投入和科技企業的茁壯成長,見証了遼寧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大作為”。
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開展以來,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遼寧全面振興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全面振興的關鍵位置、作為動能轉換的首要力量,以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總抓手,著力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通過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堅定打造高能級創新平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有力舉措,實現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提質增效、科技型企業的茁壯成長、創新主體和人才活力的進一步釋放,為科技強省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遼寧,積厚成勢,“新”意更深。
夯實“底座”
2024年10月15日,大連成為媒體“聚焦點”。
當天,大連英歌石科學城正式開城。這個面向未來的高能級科創平台,匯聚了200多個高水平科研團隊、1000多名科研人才,全國重點實驗室和遼寧實驗室集結成群,20多家企業在這裡注冊,30多個新興產業項目加快推進。
此前,沈陽渾南科技城和沈撫科創園也於同年相繼開園。遼寧“兩城一園”集聚效應開始顯現。
在英歌石,遼寧黃海實驗室有了“新家”——一棟2萬多平方米的獨棟紅樓。
“我們已搬來各類設備60余台套。”遼寧黃海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實驗室已組織設立兩批共17個自主科研項目。
原創性代表著科技創新的硬實力,這份“硬氣”源於深厚的創新基礎與底蘊。作為科教大省,我省科教資源豐厚,但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創新資源分散、統籌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為此,我省不斷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創新要素一體化配置,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制度體系,匯聚起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合力。
2022年9月,我省以全新體制機制組建了材料、遼河、濱海、黃海4家遼寧實驗室,賦予實驗室選人用人、科研管理、經費使用、成果轉化等方面自主權,探索重大創新平台建設的新路徑、新模式。兩年來,遼寧實驗室快速成長,目前已集聚科研人員698人、實施自主科研項目72項、轉化科研成果181項。
推進遼寧實驗室高水平建設運行的同時,我省主動對接國家實驗室體系。遼寧材料實驗室與蘇州實驗室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人員互派、聯合攻關、成果共享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與航發集團依托606所共同籌建太行實驗室遼寧基地,已承擔兩項太行實驗室任務,組建75人的科研管理團隊。
此外,我省還先行投入啟動科技基礎設施預研。累計投入超11億元啟動3個大裝置預研,“大連先進光源”主體工程全部完工,進入安裝調試階段﹔“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設施”單體建筑主體結構封頂並進入裝修設計階段,已申請26項發明專利、3項國際專利﹔“海洋工程環境實驗與模擬設施”完成大型設備採購工作。
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為推動重大科技創新的“利器”,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展現著遼寧作為和遼寧擔當。
近年來,我省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在戰略高技術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15個科研項目榮獲國家科技獎﹔新型隱身戰機殲-35A驚艷亮相,1000千瓦級內電混合動力機車成功研制,全球最大甲醇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用曲軸下線。
遼寧,創新基礎更厚,創新之樹更茂。
加速融合
以前,我國耐磨農機具長期依賴進口。
瞄准技術差距,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科研人員成功研制出耐磨高強高韌合金鋼,令系列產品使用壽命提高2倍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23年,金屬所與菲迅(沈陽)農機科技有限公司達成轉化協議,共同致力於農用機械入土耐磨件研發與生產制造。“目前,我們與企業共同建設了一條智能化生產線,年產高端耐磨圓盤切刀20萬片。”金屬所所長劉崗表示,所裡已有眾多科研成果在遼“落地”,孵化了一批新材料高科技企業。
企業不僅是創新主體,也是科技成果轉化主體。
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促進科技產業“雙螺旋”發展,我省以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推動重點實驗室群與產業集群“雙群互動”等方式,暢鏈條、清堵點、補斷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速增效。
發力供給端。已篩選發布高質量、高成熟度可轉化科技成果4016項。
搭建中試橋。布局中試基地、中試平台、驗証中心53個,發布中試公共服務事項140余項。遼寧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基地完成8項技術成果中試熟化和產業化。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項目完成千噸級中試,項目總投資21億元,建成后將極大緩解我國MMA化工原材料市場供需矛盾,年預計營收14億元。
過去幾年,為了讓更多科研成果走進車間、走向市場,我省不斷提升中試基地及中介機構公共服務能力,構建覆蓋全省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僅2024年就開展小規模、高頻次、精准化對接活動360余次,推進成果落地轉化3100余項。同時,圍繞22個重點產業集群,組建20個重點實驗室群,集聚各類平台962家、科技服務和金融服務等機構93家,與693家重點企業開展對接合作。
“我們將促進重點實驗室群與產業集群高效互動,組織各具特色、務實高效的對接活動,暢通成果轉化渠道。”省科技廳主要負責人表示,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
為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我省選派超千名科技特派員“一對一”服務企業。強化科技金融賦能,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產學研融通創新,加速了科技成果產業化。2024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7.8%,一大批新技術、新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再變成商品,成為構建具有遼寧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力支撐。
登“高”而上,向“新”而行。決勝時刻,我省繼續深化改革、建強平台、加速轉化,加快實現動力變革、動能轉換,讓“關鍵變量”成為全面振興的“最大增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