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老家底”新起來 “新產業”壯起來

新年伊始,喜訊頻傳。遼寧企業接連簽訂“大單”,生產一線到處是“熱辣滾燙”的繁忙景象。
在沈陽微控飛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每分鐘轉速可達4萬轉的飛輪轉子正在進行出廠前的質量檢測。憑借全球領先的核心技術,今年前兩個月企業訂單總額近8億元,同比增速超400%。
在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8艘常規燃料超大型油輪及6艘液化天然氣雙燃料動力超大型油輪訂單相繼簽訂,6艘11萬噸級油輪合同在1月生效,訂單合同金額總計約150億元。
從渾河之畔到渤海之濱,兩家企業的“開門紅”,正是遼寧深耕優勢產業鍛長板、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補短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縮影。
遼寧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以來,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奮力書寫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以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22個重點產業集群建設為牽引,帶動規上工業逆勢上揚,裝備制造、石化、冶金等重點行業穩定增長,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深耕“老”的潛力
近日,由北方重工生產的3.5米雙邊剪設備,試車剪板一次性合格,率先完成雙邊剪、定尺剪等設備驗收。今年以來,北方重工已簽訂近10台剪切類產品訂單,打了一場漂亮的開年仗。北方重工是遼寧優勢產業的代表,近年來不斷加大設計研發投入,提升產品性能,國內大型滾切剪市場佔有率已超過70%。
深耕傳統優勢,培育新的勝勢,北方重工只是遼寧產業升級大敘事中的一個“小故事”。
遼寧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備,特別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產業,在國家產業布局中佔有重要位置。厚重的工業“家底”、豐富的應用場景,是遼寧發展的潛力和機遇所在。
近年來,我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引導企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
向“高”而進。2023年,全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營收佔全部裝備制造業比重,精細化工產業營收佔化學工業比重,冶金新材料營收佔冶金行業比重,食品、柞蠶絲絹、醫藥等現代優質特色消費品營收佔消費品工業比重較2022年分別提高了2個、2.1個、2個和1.5個百分點,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3%,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長8.8%。
迎“智”而生。今年以來,遼寧喜訊頻傳。鞍山等5座城市入列國家千兆城市,東北首個超大規模RedCap商用部署在遼寧完成,10個項目入選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項目……一個個成果是遼寧用汗水耕“雲”而來的。為企業筑牢數字底座。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計開通5G基站超11萬個﹔上線標識解析二級節點39個,居全國第三位﹔沈陽、大連入選國家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數量居全國首位。引導企業騰“雲”駕“物”,截至去年底,我省培育省級工業互聯網平台87個,省級5G工廠40個、國家級5G工廠8個,新增185家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7家企業獲評國家級智能工廠。
逐“綠”而行。效益增上去,能耗降下來。去年,我省推進143項節能降碳技改項目,完成508個鋼鐵超低排放改造項目,綠電交易累計成交67.92億千瓦時,居全國第四位。新增固廢消納能力900萬噸,鞍山冶金渣綜合利用率超過95%,本溪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超過99%,營口尾礦綜合利用率超過94%。抓典型示范,顯引領作用。去年,我省培育省級綠色制造單位139家、國家級48家,5家企業獲評國家能效、水效“領跑者”。
激發“新”的活力
一手深耕“老田”,一手另辟“新園”。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也是遼寧守護好國家的產業安全大門必須搶佔的重要陣地。
深耕細分賽道,培育“獨門秘技”。
今年1月,在泰國東海岸工業經濟區知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SFT產業園區內,新鬆公司與供應商共同建設的東南亞首座5G智能工廠正式投入運營。
從全國第一台工業機器人誕生地,到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基地,新鬆30余年專注行業市場不斷拓寬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之路。在新鬆的帶動下,目前遼寧已擁有規上機器人企業9家,工業機器人產量4752台﹔擁有國內唯一的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創造了百余項行業第一,國內機器人企業綜合市場佔有率第一。
突破從“0”到“1”,發力從“1”到“N”,遼寧企業在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聚力攻堅,嶄露頭角。
在集成電路領域,沈陽已培育出一批優勢骨干企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體系,建立國內較完整的IC裝備產業鏈條,與北京、上海構成我國IC裝備產業發展的三大重點地區。在醫藥領域,遼寧已形成以化學藥、生物藥、中藥為主的產業結構,是全國重要的大宗原料藥生產基地,疫苗生產企業數量居全國前三。沈陽三生“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是工信部單項冠軍產品,東軟醫療CT填補國內空白,沈大內窺鏡公司市場佔有率居國內前列。沈陽邁思醫療的呼吸機已通過歐盟認証,國內市場份額19.5%,出口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厚植創新沃土,搭建成長階梯。
新產業、新業態的內核是自主創新,而自主創新並非自己創新,作為科教大省擁有豐富的智慧資源,如何將科教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遼寧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引領企業成為創新“盟主”。
春節剛過,鞍山高新區的遼寧冠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忙碌起來,9米高的三層鋼結構生產平台上,熔煉、霧化等工序緊密銜接,真空感應氣霧化制粉設備滿負荷生產。作為我省唯一生產高端3D打印金屬粉末原材料企業,冠達新材料多年來堅持同多家省內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在國內率先實現了金屬3D打印超級雙相不鏽鋼粉末材料量產,產品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醫療器具、船舶制造等領域,且供不應求。
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冠達新材料僅是受益者之一。
搭平台,促轉化,育壯苗。2023年全省共培育工業母機等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8家。省內轉化科技成果2300余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944.8億元,同比增長26.4%。全省新增注冊科技型中小企業10341家,同比增長55.6%,總數達到33484家﹔新增雛鷹、瞪羚企業1029家,總數達到5337家﹔十月稻田、微控飛輪實現我省獨角獸企業零的突破。
去年全省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穩步推進,共有“太行110”重型燃機等70余項重大技術、產品實現突破。我國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發動機在遼寧點火成功,我省首顆衛星“大連1號”發射成功,我省自主研發的超大型盾構機主軸承、全球最大級別穿梭油船、高海拔環境科考站輔助值守機器人等重大創新成果服務國家基礎建設、遠洋運輸、青藏科考等重大工程。
優存量、添增量,身姿更加矯健的遼寧產業列車,正在駛向全面振興的春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