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振興 沈陽篇章】從“早”到“晚”,探尋沈陽“煙火氣”

“現烀的羊肉”“熱乎的蛋撻”……在位於沈河區的小河沿早市,一陣陣高亢而又各不相同的叫賣聲宣告了一天的開始。
一場大雪把沈陽帶入漫長的冬季,隨之而來的降溫,讓很多人成為“起床困難戶”,但小河沿早市每天還是會按時熱鬧起來。如果趕上周末,為了一口早市的美食,很多人寧願放棄懶覺,選擇擠進這裡——跟著人流朝著一個方向走,任何中途的調頭、折返都是很困難的,因為人實在是太多了。
早市裡,除了最外沿的固定攤位外,兩側還設有兩排攤位,雞蛋堡、驢打滾、玉米餅、餡餅等熱門小食穿插其間,每一家攤位前都排起等候的隊伍。
“5塊錢7個,8塊錢11個,10塊錢15個……”隨著一段吆喝聲,象棋子大小的鐵嶺火勺出爐了,香氣頓時散開,讓人駐足的同時,也在快速調動起顧客的計算能力。
“火勺是啥?是火燒不?”好多外地游客對這個金黃酥脆的美食充滿了好奇。其實火勺跟火燒的區別很大,火勺是油酥面包好餡料烙出來的,火燒沒有餡料,是用發面或者半發面烤出來的,而最直觀的區別就在於表面有沒有芝麻,如果有,就一定是火燒。
抹豆沙餡,撒花生碎、豆面和白糖,卷起、切段……一邊熟練制作,一邊不厭其煩地勸消費者:“別多買,我們這沒有添加劑,頂多放兩天。”相信很多人在網上都看到過網紅博主打卡沈陽的“糯嘰嘰”,鏡頭裡那個熟練制作驢打滾的就是攤主於滿。
像於滿一樣,這個早市裡,幾乎所有的攤主都出現在了網紅博主的鏡頭中。在網絡流量的加持下,這個有近200年歷史的早市,在今年頻繁登上熱搜,大量的網紅博主紛紛打卡。但這裡對於周邊的居民來說,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早上到萬泉水邊晨練、回來路過早市吃早點、買果蔬副食品,准備一天的吃食。
長長的隊伍、接踵的人流,無疑是人們對小河沿早市最大的肯定。小河沿早市突然火出圈,有人覺得像是自己守護的多年的寶藏被人挖掘出來,但對於這樣的結果,周邊的居民似乎也並不意外。價格親民、食材新鮮、品種豐富,更為重要的是小河沿早市商戶有著自己的生意經——用心經營、把市場當家一樣熱愛,讓市場經得起八方游客的認可。
如今,每天都會有旅游大巴載著游客到小河沿早市吃早點,再前往沈陽故宮、中街等地游覽。通過百姓的口口相傳、游客自發拍攝短視頻網上傳播,小河沿早市也由從前以老年人逛的農貿市場,轉變為以年輕人打卡特色小吃的網紅景點。不僅為市場注入新鮮活力,也展示了東北人的熱情好客、勤勞質朴。
小河沿早市向西6公裡,是同樣歷史悠久又火遍網絡的北市場。
老北市將本土文化、非遺文化、傳統民俗、時潮元素、社交體驗、沉浸式演藝、高科技互動等元素相融合,讓市民及游客充分感受到了沈陽的城市“厚度”。
廣場區舞台上輪番上演的復古演藝,空中遨游的“鳳求凰”,北區古建筑下彈唱的青年,南區香氣誘人的小吃……北市場180余家商戶和游樂、娛樂項目全部延時到午夜結束,流光溢彩、游人如織的場面,讓“老北市”攢足了線上和線下的人氣。
不隻“老北市”,熙熙攘攘的中街、音樂勁爆的太原街、時尚新潮的鐵西文創園……這個夏天,沈陽“夜經濟”異常。
“如待二更鐘動后,滿街燈火散閑人。”清代詩人繆潤紱在《沈陽百詠》中曾這樣描述沈陽的夜晚。街頭巷尾、廣場集市,如果沒有升騰的“煙火氣”,城市的夜晚總缺少點睛之筆。
雞架,因沈陽而全國聞名,也是沈陽人晚上喝酒擼串時必點的小吃。沈陽人對這種實惠小吃也有獨特偏愛,熏醬烤煎炒炸,口味無所不包。有人開玩笑說:“沒有一隻雞能‘活’著走出沈陽。”
為了嘗一口烤雞架,從南京飛到了沈陽。“南京劉好燃”是一名有近80萬粉絲的博主。前不久,他用周末24小時到沈陽體驗了各種美食,而下飛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吃烤雞架。深夜,煙火繚繞的小攤邊,坐在路邊啃雞架的“南京劉好燃”,對這種酸甜咸辣的美食贊不絕口。
草莓音樂節首日演出,外地觀眾佔比達到45%。
除了撩動舌尖的美食,夜間觀影、不打烊書店、小劇場、音樂節……全方位夜場景,讓今年的沈陽變成了一座五彩繽紛的歡樂城。6月至10月,沈陽市組織開展的“沈水之陽 夏夜未央”夜經濟主題活動,全面激發夜間消費活力,讓以往習慣晚上宅在家中的市民走出來,多種新奇有趣的體驗。
不斷升騰的“煙火氣”,折射出的不僅是沈城百姓對生活的熱愛,更是延綿不斷的城市底蘊和生機勃勃的城市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