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上鋪展多彩畫卷——遼寧開發利用鹽鹼地約700萬畝

核心閱讀
臨渤海、面黃海,遼寧有2000多公裡海岸線。千百年來,海浪拍打、海水倒灌、潮汐侵蝕,濱海多地形成了荒蕪的鹽鹼地。近年來,遼寧堅持推進鹽鹼地改造和綜合利用,目前開發利用鹽鹼地約700萬畝。經過修復治理的鹽鹼地,正在逐漸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在遼寧省營口市鹽田土地復墾項目現場,展板上兩幅圖片對比鮮明:一張是大片板結、開裂的鹽鹼地,仿佛大地皴裂的肌膚,令人觸目驚心﹔另一張是連片的水田,嫩綠的秧苗釋放勃勃生機,讓人心曠神怡。
“因為土壤含鹽量高,這裡原本是一片不毛之地,現在經過綜合治理改造成稻田,去年畝產在千斤以上。”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鹽鹼地利用研究所(以下簡稱“鹽鹼地所”)副所長闕補超介紹。
多年來,遼寧堅持推進鹽鹼地改造和綜合利用,目前已開發利用鹽鹼地約700萬畝。黑褐色的土壤、綠色的秧苗、青紅相間的柿子、紅色的鹼蓬草……昔日“沉睡”的鹽鹼地上,如今正徐徐鋪展多彩畫卷。
300余萬畝濱海鹽鹼地,土壤含鹽量大幅下降
天邊,是廣闊浩瀚的渤海﹔眼前,是一條綿延2公裡的堤壩。堤壩一側的水庫中積蓄著110多萬噸灌溉用水,另一側是1500余畝水田,被溝渠分割成30多個規整的方格,嫩綠的秧苗迎風舒展。
“去年畝產水稻1140余斤,今年爭取再創新高。”站在大堤上遠眺,年逾花甲的林月仙滿懷憧憬。林月仙是營口國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具體負責營口鹽田土地復墾項目的實施。
“以前,這裡的土壤含鹽量在16‰—94‰之間,pH值在7.5左右,有機質含量幾乎為零。太陽一晒,土壤板結,比磚頭還硬﹔一下雨,又比豆腐還軟。”林月仙說。
轉機始於4年前,營口鹽田土地復墾項目開始實施。國豐公司與鹽鹼地所合作,採取工程和生物措施對這片鹽鹼地進行修復治理。在每塊格田兩側,分別有一深一淺兩條溝渠,淺的是供水渠,深的是排水渠。“按照‘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規律,需要引地表水對鹽田進行‘沖洗’。”林月仙說。
“在鹽鹼地所的指導下,我們同時通過施加脫硫石膏、深鬆耕作、秸稈還田等方式改變土壤結構,提升肥力。”林月仙說,目前1500畝水田的土壤含鹽量已控制在3‰以內。
“濱海灘涂的鹽分主要來源於海水倒灌、潮汐侵蝕,遵循著‘鹽隨水來,水隨氣散,氣散鹽存’的自然規律,千百年來形成了荒蕪的鹽鹼地。”鹽鹼地所所長李振宇說,改良利用這片鹽鹼地,主要就是灌溉壓鹽洗鹽排鹽、培肥地力等。
“針對全省鹽鹼地的形成和特點,我們集成創新‘深鬆耕作破板除鹽技術’‘秸稈翻埋隔層壓鹽農機農藝配套增施有機肥技術’等修復治理技術,在盤錦、營口等濱海地區累計推廣面積300余萬畝,土壤平均含鹽量從4‰降低到2‰,有機質含量從18.5克/千克增加到21.5克/千克。”李振宇說。
良種配套良法,助力水稻穩產高產
“1996年我開始承包土地種稻,當時下了很大決心。為啥?因為我們這是鹽鹼地,土壤鹽度高,水稻產量低。”盤錦市大窪區長財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繼財回憶,頭一年插秧后,秧苗深陷地裡,他還以為是工人干活不細致,結果自己一試,才發現問題出在土地上。
怎麼辦?李繼財一咬牙,堅持幾年再看!改良土壤、種耐鹽品種、學栽培技術……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2009年起,合作社得到鹽鹼地所的技術支持,水稻產量連年提高,去年畝產達1400多斤,土壤有機質含量從最初的不到2%提高到現在的2.5%。
“我們根據鹽鹼地生態環境及耐鹽鹼水稻的特征特性,分別就手插秧與機插秧兩種栽培形式完成了耐鹽鹼水稻高產高效栽培的技術集成,實現了耐鹽鹼水稻種植區域不同生態條件、不同栽培形式的全覆蓋。”鹽鹼地所研究員付立東介紹,“鹽鹼地上種水稻主要有幾個要點:完善的田間灌排工程,選取耐鹽品種,培育大齡壯秧以及合理稀植灌水施肥等。”
走進鹽鹼地所種植基地,連片的鹽鹼試驗田,設施齊備的溫室大棚,大大小小的鹽水池,默默見証著一代又一代研究人員的辛勤付出。
“幾個鹽水池的含鹽濃度從1‰到6‰不等,就是為了測試水稻品種在不同土壤鹽度下的表現。”鹽鹼地所常規育種室主任張戰介紹,他和團隊每年平均配制大量雜交組合,創建千余份耐鹽遺傳群體,還要篩選出10多個耐鹽水稻品種,反饋給相關單位進一步實驗。
據介紹,自1958年建所以來,鹽鹼地所持續強化耐鹽鹼水稻品種的選育與推廣,共育成耐鹽鹼水稻品種59個,累計推廣面積6000余萬畝。
將地理劣勢變為環境優勢
走進盤錦市大窪區新興鎮園林村村民孫晶晶家的溫室大棚,綠油油的藤蔓上,挂著一顆顆青紅相間的西紅柿。摘下一顆輕咬一口,汁水四溢、酸甜可口。
“盤錦地處遼河下游平原濱海鹽漬土區,相對較高鹽分的土壤和灌溉水,能促進番茄糖分的形成和轉化,孕育出了令消費者青睞的鹼地柿子。”盤錦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農業農村生態建設服務科科長霍強介紹,在大面積輕度鹽鹼地上種植鹼地柿子,把地理劣勢轉變為環境優勢。
近年來,遼寧還探索出多種方式科學利用鹽鹼地,創造了多樣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在鹽鹼地所,設有濱海鹽鹼濕地生態建設學科,專門進行鹽生植物的栽培、應用價值開發及其深加工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我們已收集到鹽生植物60多種,主要品種有鹼蓬、白刺等,同時開展耐鹽鹼作物新品種的選育。”鹽鹼地所園林室主任楊立柱說。
盛夏時節,盤錦紅海灘上游人如織。一株株鹼蓬草穿上了緋紅的衣裳,熱烈而蓬勃地生長,它們是鹽鹼地的指示性植物,也是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的主角。近年來,盤錦市有效保護和恢復海洋環境及濕地生態系統,盤錦紅海灘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實施淤堵潮溝清理、海洋垃圾清運工作,種補植鹼蓬草約1000畝。
“鹼蓬草能在鹽鹼地裡生長,還能改良灘涂土壤,引來鳥類棲息。我們成立了‘鹼蓬草’生態修復隊伍,開展各項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盤錦紅海灘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煥新說,“風景廊道中的紅海灘面積從2018年的2000畝增加到去年的2.2萬畝,5年間增加10倍。”
“如果土壤中鹽度過高,鹼蓬草就不能生長,但如果鹽度過低,鹼蓬草又不會變紅,觀賞效果就大打折扣。”楊立柱說,從2019年開始,他和同事每年都參與紅海灘濕地修復和鹼蓬草補種工作,“鹽鹼地治理,不能隻限於某一種方式,還是要科學利用、綜合施策,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