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用心創造“心奇跡”

近日,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被推薦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心血管內科一直是大醫二院傳統優勢學科,這次躋身“國家隊”,大醫二院將用實力創造更多“心奇跡”。
前不久,一位82歲的患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合並心源性休克的多器官衰竭,心血管內科與重症醫學科等多學科協作,運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主動脈球囊反搏術(IABP)技術輔助冠狀動脈旋磨術將其成功救治。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由國內著名心內科專家葉緒瑛教授創建。六十余年來,科室涌現出多位國內知名的心血管內科專家,如劉玉慧、李長育、趙香蓮,曲鵬教授等,劉玉慧教授還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首個國家科技進步獎。數代學科帶頭人、專家為今天的科室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此次被推薦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來自於該科室多年來在專業前沿領域的執著探索。近年來,該科在微創技術治療低心功能心衰合並心臟瓣膜病領域取得突破,一位極低心功能不全的嚴重心衰(伴多支冠脈狹窄病變)的70歲患者,在心血管內科實施單支開放左主干介入支架治療聯合TAVR,原本等待心臟移植的患者順利治愈出院,TAVR手術是目前心內科介入治療最前沿手術之一。大醫二院心內科是“國家心臟瓣膜介入中心“,中國TAVR聯盟建設單位,獨立開展成功率 100%,開展例數和質量在東北位居前列。並全面開展了肺血管病介入治療,尤其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壓球囊成形術,短短2年內開展38例,位於東北首位。也開展了室間隔缺損、冠狀動脈瘘等高難度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
獲評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歸根到底是因為該科始終把患者健康作為至上追求。在大醫二院心血管內科高難度手術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不僅科室專業影響力隨之增加,其在百姓中的口碑也越來越好,吸引了更多省內外其他地方的重症患者來此接受治療。該科大連市以外出院患者比例、接受下級醫院急危重症或疑難患者轉診數量和比例都呈逐年攀升狀態。
至誠至精的醫學追求,讓這個科室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心奇跡”。有一位40歲的急性心肌梗死合並冠脈長病變患者,心血管內科採用冠狀動脈生物可吸收支架串聯術式置入2個可降解支架,3年內支架將逐漸自行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並完全被組織吸收,不留任何支架異物在血管內﹔一名心臟血管嚴重鈣化病變及支架膨脹不良的患者,心血管內科採用冠狀動脈血管內沖擊波碎石術將其成功救治。完成大連首例准分子激光消蝕術(ELCA)治療反復支架內再狹窄鈣化斑塊,此舉填補了大連地區ELCA技術的空白,也標志著大連地區高危、復雜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水平的重要提升。
建設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歸根到底要靠人才。近年來,醫院加大了高端人才的引進,先后有數位在國內心血管內科領域擁有重要影響力的人才,加盟心血管內科,為科室帶來了新鮮血液和不同理念。如今的心血管內科擁有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5人,其中60%導師為留學歸國人員。全科68位醫師中,博士或博士在讀比例超過94%。隨著高學歷的年輕人不斷加入,科室醫師年齡搭配更加合理,也更具活力。
據心血管內科學科主任趙昕介紹,心血管內科與國內100余家醫院和國外近10家醫院保持經常性的臨床科研協作關系。2017年獲批的大連市重點實驗室,更成為學校和醫院的基礎與臨床科研整合的開放平台。同時,該科室近年來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獲得國際、國內科研經費近千萬元,獲得國家、省部及市級科技進步獎項4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其他國家及省市科技進步獎等20多項,並參與制定診療規范及國家級指南共識6項。
經過多年的發展,大醫二院心血管內科已經形成了完善的亞專科方向,包括8個亞專科和一個重點實驗室,基本上覆蓋了各類相關疾病。丁彥春副主任表示,近年來科室追蹤並不斷引進國內外的先進治療技術,很多手術實現了省內甚至東北地區的首次進行。目前國內心血管內科的各種治療方式,大醫二院心血管內科都能夠完成。
趙昕主任表示,未來大醫二院心血管內科將立足遼南,建成以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為主要技術特色,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並重,醫工結合,科教研醫全面發展的遼南頂尖、全國一流重點專科,成為遼南急危重症防治領域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平台,力爭主要特色技術實現國際領跑或並跑,成為全國領先的心血管急危重症介入治療救治平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