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生態環境局:領跑綠色生態賽道 譜寫環境發展新篇

年初以來,沈陽市生態環境局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重大部署,扎實開展“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圍繞“著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實現新突破”的要求,制定了專項行動計劃和配套的任務清單,全力推動賽馬爭先,奮勇直前在“生態文明建設”賽道取得新突破新成果。
大氣治理: 攻堅三個標志性戰役
年初以來,沈陽市生態環境局先后推出《沈陽市2023年大氣污染防治第一季度攻堅方案》《2023年沈陽市藍天保衛戰專項方案》《沈陽市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一系列方案,根據沈陽市大氣污染特征,圍繞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個標志性戰役開展攻堅,確定工作目標,明確責任分工,會同全市各相關部門、各地區人民政府,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發布大氣污染防治特別管控指令10次、開展柴油貨車尾氣排放檢測48642台、完成小型燃煤鍋爐整治200余台、現場幫扶重點企業100余家。
積極推進燃煤污染治理。開展全域20蒸噸及以下小型燃煤鍋爐“清倉見底、分類施治”工作,完成200余台小型燃煤鍋爐整治﹔在近兩年已完成5620蒸噸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的基礎上,今年又啟動2800蒸噸大型燃煤鍋爐改造工作,全力推進減污降碳。
深化臭氧污染治理。實施“夏病冬治”,全市排查鎖定963家涉VOCs企業,完成100余家重點企業現場幫扶工作﹔累計完成450家加油站在線監控設施聯網﹔開展高校餐飲油煙治理專項幫扶指導,提升高校污染治理水平﹔開展汽修、家具等行業現場調研,印發《沈陽市汽修企業大氣污染物治理規范》《沈陽市汽修企業環境管理工作法條摘選》,幫扶指導企業提升治理能力,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強化移動源治理。以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為監管重點,持續深入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累計開展柴油貨車尾氣排放檢測48642台,合格率為99.95%,遠超國家考核指標(90%)。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工作,2023年全市新申報非道路移動機械信息2641台,累計申報數量10601台,完成現場抽測166台,在全省名列前茅。
全力應對重污染天氣。加強預報會商,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大氣污染特別管控工作的通知》《沈陽市臭氧污染天氣特別管控方案》,實施“一區一策”精准管控﹔編制各行業分類工作提示,實施“一行一策”精准提醒。截至目前,共發布10次大氣污染防治特別管控指令,全力削峰降值,輕污拉良20天。
推動都市圈大氣環境聯防聯控。牽頭制定《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大氣環境聯防聯控合作框架協議》,構建大氣環境聯防聯控機制,實施空氣質量信息共享、資源共享,開展聯防聯控工作,促進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提升。
水環境提升: 15個國考斷面 一季度水質全部達標
今年一季度,全市水環境質量進一步鞏固提升,15個國考斷面全部達標,優良水體比例達到53.3%,超過“十四五”考核目標,水質綜合指數同比改善20.45%,改善率排名全國第六、全省第一,水環境質量達到歷史同期最好水平,為完成全年水質改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水質全部達標國考斷面15個、優良水體比例達到53.3%、水質綜合指數同比改善20.45%、改善率排名全國第六、全省第一。
緊盯重點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針對達標不穩定的團結水庫、於家房等斷面實施重點河段水質提升攻堅行動,制定實施“一河一策”治理管控方案,確保重點斷面全部達標。針對遼中、新民等地區實施水環境問題整改攻堅行動,重點解決畜禽糞污入河、農村黑臭水體、污水直排等問題。針對春季枯水期污染、汛期雨污混排等問題實施重點時段污染整治行動,開展春季河道垃圾清理行動,嚴格管控雨污混排入河。
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推動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落地實施,謀劃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污水收集處理、水生態治理修復項目立項實施,提升環境治理水平。加快推進新民吉康二期、胡台淨瑞、渾南柏葉、道義北等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持續推進雨污混接摘除和分流改造,補齊污水收集處理短板。實施秀水河、養息牧河、滿堂河、蒲河上游流域生態修復項目,推動實施臥龍湖等重點湖庫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
加強污染源管控和監管執法。深化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對全市排污口進行再排查、再整治、再清理,對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等排污口進行重點監管,實施重點排污口在線監控,年底前完成流域面積10平方公裡以上河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加強固定污染源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督管理,開展城鎮及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涉水企業專項執法行動,重點解決近海經濟區雨污混接等問題。加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重點解決畜禽養殖糞污排放、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超標排放、農村黑臭水體影響河流水質問題,建設魚塘尾水生態化治理試點項目。
開展都市圈水環境聯防聯控。加強與鐵嶺、阜新等上游城市工作聯系,組織召開流域治理聯防聯控工作會議,研究推進遼河、養息牧河、蒲河、長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強污染源聯合執法、水質監測信息共享、水生態共同治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促進跨境河流聯防聯控、污染治理、成果共享。
土壤: 重點建設用地 百分百安全利用
推行“1+2+3”建設用地管理模式,一個“多規合一”平台,與自然資源、城鄉建設部門共同建立聯動機制,自上而下建立考核問責機制2套機制,前移防治關口,明確收儲界線﹔發揮土地委員會作用,守住用地底線﹔嚴守發証程序,把握供地安全線3道防線。實施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聯動監管﹔推進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管理,實現土壤污染源頭預防﹔持續推進污染地塊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確保群眾“住得安心”﹔完成地下水重點區劃定,實現地下水分區管理、分類管控……年初以來,沈陽市生態環境局以“預防為主、強化監管、防控風險”為原則,進一步保障人居環境安全和地下水生態環境安全。截至目前,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續達到100%,
目前,沈陽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自然資源局共同完成29個重點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的技術評審工作。同時,充分發揮“多規合一”平台聯批聯審作用,對於各地政府推送到“多規合一”平台的重點建設用地項目,缺少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要件且調查結果為超標的,一律不予通過,將問題遏制在項目策劃生成前,確保沈陽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續保持100%。
制定並發布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名錄,務求切斷工業生產活動中的土壤污染來源。對進入初選名單的工業企業逐家分析,通過多方反復核實,最終確定2023年全市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58家,做到應納盡納。
原沈陽船牌制漆有限責任公司及原沈陽油漆廠2個污染地塊風險評估順利通過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專家評審,標志著沈陽市有序推進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工作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為后續風險管控、治理修復和安全利用奠定堅實基礎。繼續對原新城化工廠等暫不開發利用的污染地塊,加強風險管控,防止二次污染。有序推進原沈陽煉焦煤氣有限公司地塊等開展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相關活動。
沈陽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工作,分類制定具體管控要求,明確責任主體和管理部門,對支撐服務沈陽市地下水環境監管,指導沈陽市城市規劃、工業產業布局等國民經濟發展重大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全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工業生產綠色轉型穩步推進
沈陽市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制造名單數量分別達到49個和184個,繼續領跑全省乃至東北地區重點城市。開展2023年度3家綠色礦山創建單位實地調研,嚴格把控關鍵節點,全面加強質量控制。組織開展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完成3家國家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項目申報。推進沈陽永安經濟開發區、沈陽近海經濟區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園區實施方案已通過專家審議。年處置利用250萬噸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已完成施工建設,目前正在設備調試階段。
農業綠色生產及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初見成效
截至目前,沈陽市縣域畜禽糞污綜合利用項目投產穩定運行,規模養殖場全面落實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可達77%以上。沈陽市綠色食品增至281個,有機食品138個,地理標志31個,“兩品一標”共有450個。印發《沈陽市2023年地膜科學使用試點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試點地區,組織試點建設招標工作。持續推進綠色循環農業生產,截至4月底,沈陽市實現土地托管服務面積21萬畝。
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2249個
制定《沈陽市2023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沈陽市2023年生活垃圾分類千分制考核細則》《沈陽市2023年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方案》及考核標准,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建設,累計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2249個。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檢查,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儲運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北部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老虎沖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制定印發《沈陽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按照任務清單謀劃推進全年工作任務。積極推廣使用可循環快遞箱(盒),鼓勵企業使用商品和物流一體化包裝,目前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到93.3%。
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能力穩步提升
截至目前,涉危廢企業申報家數已達到2663家,同比增長22.6%。印發《2023年沈陽市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工作方案》,將區縣日常巡查列為年度工作重點,建立全市危險廢物規范化常態化“雙管雙控雙考雙評”工作機制。沈陽恆泰廢酸綜合利用項目完成工程竣工驗收,處於試生產階段。深入推進醫療廢物源頭管理能力建設,推動醫療廢物分類收集、貯存環節提質增效,未污染輸液瓶(袋)等資源回收利用,強化醫療機構及利廢企業監督性檢查。
建筑垃圾中轉體系建設有序推進
目前,全市已建成1個建筑垃圾中轉站,其余各中轉站建設也在同步推進。開展沈河高官台地區、皇姑上崗子地區的積存建筑垃圾點位現場調研,推進移動式建筑垃圾處置設施試點建設。加強城市建筑垃圾違法行為集中執法檢查。強化節能住宅改造工程質量控制,通過統一規劃、嚴控質量、加強督考、公眾參與等方式,有力提升既有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運營管理水平。
多功能社區分類驛站已在大東區藍山社區落成並投入使用。
沈陽市大氣復合污染立體監測超級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