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頭條

振興突破看沈陽 | 扮靚城市“面子” 做實民生“裡子”

人民日報社“振興突破看沈陽”報道組 劉洪超
2022年09月28日07:35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過冬之前就給做了厚厚的外牆保溫,小區裡安裝了路燈,整修了道路,小區周圍的小巷也煥然一新,沒走多遠還有座口袋公園。”家住沈陽市鐵西區應昌小區的吳雅輝老人高興地細數著發生在身邊的一件件好事,“政府所做的民生實事,件件都辦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扮靚城市“面子”,做實民生“裡子”。近年來,沈陽市下大力量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口袋公園建設及背街小巷治理等系統工程,著力補齊城建短板,切實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堵點、痛點問題,不斷提高城市品位,切實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提升老舊小區 “改”出百姓美好生活

23日一大早,和平區安檢法小區107號樓的居民王穎到來小區的車棚裡,刷了一下手機后,就取到了電量滿滿的電動車。“為了安全考慮,我們在車棚裡安裝了10部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兩套自動煙感器裝置。”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楊湘霖告訴記者。

安檢法小區建成於2000年,共有5棟樓220戶,2006年成為棄管小區。“之前這屋裡一到下雨天就漏水,自己花錢修也不解決什麼問題,本來坑坑窪窪的窄路上,車輛隨意亂停,就連垃圾也沒人清理打掃。”王穎回憶道。

而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往日蜘蛛網般的各種線纜入了地,道路平整了,健身廣場也種滿了各種花草。小區還建立了一個紅色業委會,著力發揮聯系居民、團結業主、共治共享的自行管理功能。“現在小區裡,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居民的笑臉。美麗家園來之不易,我們必須維護好。” 楊湘霖道出了小區居民共同的呼聲。

圖為和平區安檢法小區。 劉洪超 攝

沈陽城市化進程既早又廣、舊房多,以2000年6月底為節點,在現有6588個住宅區中,老舊小區達到3547個,超過一半還多。沈陽市堅持高位推動,強化頂層設計,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將老舊小區改造列為民生實事,王新偉書記、呂志成市長多次調度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視察老舊小區改造現場,組建工作專班,強化“督查、通報、協調和考核”倒逼工作推進機制。

記者在沈陽市房產局獲悉,沈陽市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分為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在改造中,重點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即拆除違建,實施線纜管線入地改造、建筑屋面防水和節能改造、各類地下管線改造、道路改造、綠地改造,增加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服務用房、增加休閑座椅等“城市家具”和城市書屋生活娛樂設施、增加消防和監控等安全設施。

截至2021年底,沈陽市改造工作已累計投入資金58.34億元,改造老舊小區2025個,惠及居民124.4萬戶。

修建口袋公園 轉角遇見方寸之美

“放學吃完晚飯后,總想帶孩子轉一轉,可是最近的公園離家也有幾公裡,現在家門口就建成了口袋公園,真是解決了小區居民遛娃鍛煉的難題。”家住金鵬花園的市民馮嵐笑著說。在沈河區碧嵐口袋公園,孩子們正在高興地玩耍著。1年前,這裡還是個建筑垃圾遍地的荒廢之地,現如今各種游樂設施、慢道、足球場、籃球場應有盡有。“在這裡不僅可以跑步打球,還可以體驗攀岩、爬索道、挖沙子、彈蹦床等好玩刺激的游戲呢,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天然的游樂場。”吳宇哲小朋友玩得滿頭大汗。

自2021年啟動口袋公園規劃和建設工作以來,沈陽市以“點”帶“面”活化城市空間,滿足更多市民“出門見園、開窗見綠”的美好願望。據了解,沈陽精准聚焦口袋公園面積小、成本低、選址靈活等特點,通過規劃建綠、拆違補綠、見縫插綠、拆牆透綠等途徑,因地制宜實施微更新、微改造,破解城區空間制約,因地制宜、多多益善建設口袋公園,將城市“零碎地”變成“金角銀邊”。而在口袋公園建設過程中,沈陽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按照“拆牆透綠”“園路一體”的設計理念,編制口袋公園建設導則,還推出“公園+城市書屋”等“公園+”空間功能組合,要求每座口袋公園都要具備綠化植被、園路鋪裝、景觀雕塑等“十要素”,最大限度貼近市民需求。

圖為大東區時代公園。 劉洪超 攝

“我們在口袋公園布局選址中,始終貼近民意,因地制宜,主要集中在百姓家門口街邊、街角、街心和公園覆蓋薄弱區,而對口袋公園面積不做硬性要求,大到幾千平方米、小到幾十平方米均可作為口袋公園建設。同時將市民群眾的需求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將市民群眾的意見納入規劃設計當中,將市民群眾滿意作為口袋公園建設的第一目標。” 沈陽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2年沈陽市正式提出了建設公園城市的目標,以口袋公園為引領,在已建成1000座口袋公園的基礎上,2022年、2023年再各建1000座,構建千園濱水、千園繞城、千園融城的口袋公園景觀格局,促進空間形態、環境生態、經濟業態、文化活態有機融合,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改造背街小巷 “微”更新裝滿“大幸福”

塔灣街12巷位於皇姑區西南部的明廉街道,因為原來緊鄰副食公司的屠宰場,因此被周邊居民戲稱為“殺豬巷”。“這裡之前道路坑窪,機動車道狹窄,兩側缺少人行道。街道上空線纜密布,而由於毗鄰塔灣農貿市場和塔灣興順夜市,兩側停車混亂,臨街商戶更存在圈地佔地現象,路燈、下水管道等市政設施破損缺失。”皇姑區城市管理局一名負責人表示。

圖為整修一新的皇姑區塔灣街12巷。 劉洪超 攝

現如今,塔灣街的王文紅老人用七個變化形容1個月時間內,這條背街小巷發生的明顯變化,“一是通行之變,機動車道翻建拓寬了7米,而且修建了人行道﹔二是天空之變,清除頭頂蛛網,弱電線纜全部實現入地﹔三是停車之變,北側建設一處7600平方米停車場﹔四是文化之變,增加文化牆,宣傳兩鄰文化和諧之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及童年記憶﹔五是合圍之變,將小區增設了合圍大門,共筑防疫之門﹔六是休憩之變,道路兩側增加綠化帶,將樹木圍合修建居民休憩座椅﹔七是亮化之變,在北側新建一排路燈,增加道路照明設施。”

2022年,沈陽市將背街小巷微更新列入了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和年度十大民生實事,以消除臟、亂、差為基礎,先地下、后地上,平面立面協同改造,不進行大拆大建,注重設計、注重文化、注重節約,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挖掘背街小巷的內在文化、元素,以街景重構的方式,力爭達到既有“親切感”、又有“煥新顏、添活力”的效果。

通過媒體面向社會就背街小巷到底應該改什麼、怎麼改進,沈陽通過微信公眾號、廣播等多種渠道,廣泛征求市民的意見和建議,累計收到各類意見、建議2600多條。

和平區新華路始建於1934年,是沈陽著名的三條斜街之一。“對於這條百年斜街,我們重點以恢復街區風貌為原則,進行立面提升設計,不是簡單恢復成清一色的仿古建筑,而是以傳統風貌為基調,結合現狀和歷史發展脈絡,合理認識各時代的印記,形成和而不同的街區風格,體現出街區上百年來的變遷。” 和平區城市管理局局長董立權表示。

“沈陽市背街小巷改造,概括地說就是‘一拆五改五提升’。”沈陽市城鄉建設局一位負責人表示,其中“一拆”指違法建筑拆除﹔“五改”指道路路面、停車設施、架空線纜、沿街建筑物外立面、戶外廣告及牌匾的改造或整改﹔“五提升”指老舊管網更新提升、慢行系統改造提升、交通設施完善提升、景觀綠化品質提升、文化街區精品提升。

老舊小區品質提升、口袋公園方便靚麗、背街小巷整潔有序。在“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中,沈陽將精細化管理落實到每一個小區,每一條街巷、每一個角落,扮靚了這座城市的“面子”,又做實民生了的“裡子”。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