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文化教育

“遼寧非遺”講座首次走進國圖講堂

楊 競
2022年08月10日08:31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遼寧非遺”講座首次走進國圖講堂

  近日,“遼寧非遺” 講座首次走進國家圖書館講堂,在國圖講堂上講述發生在遼寧黑土地上的非遺故事,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當日線上觀看量達120萬人次。此次講座通過海城高蹺、撫順地秧歌、凌源皮影戲、岫岩玉雕的素活技藝等具有遼寧地域特色非遺項目的講解,讓觀眾更多地熟悉遼寧的歷史人文和風土人情。

  遼寧擁有7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218項省級非遺項目,剪紙、皮影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文化遺產形成了遼寧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形態。此次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宋曉冬以“黑土地上的遼寧非遺”為題講述發生在遼寧黑土地上的非遺故事。

  在講座中,宋曉冬告訴網友,海城高蹺和撫順地秧歌是遼寧地區較有特色的兩種秧歌樣式,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從1989年開始,海城高蹺開始走出國門,先后到奧地利、匈牙利、日本、美國、塞舌爾、俄羅斯等國家展示中國的民間技藝。“踩在木棍上的東方芭蕾”是外國友人對海城高蹺的盛贊。

  而撫順地秧歌與滿族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一點可以在撫順平頂山鎮大琵琶村的年俗活動中找到佐証。大琵琶村滿族人口佔80%以上,由於地處偏僻,受外界影響較小,因而村子裡還保留著一些相對完整的民俗活動,每年正月裡的扭秧歌,正是撫順地秧歌的原始形態。宋曉冬說,這種滿族的文化遺存不僅存續在地秧歌裡,而且在滿族民間故事、滿族剪紙、滿族刺繡、滿族祭祖習俗、滿族小吃等中,也都有體現。

  一位陝西的網友說,從講座和播放的短片中,她知道了陝西皮影與遼寧的凌源皮影戲有什麼不一樣,凌源皮影戲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節奏快,非常符合東北人豪爽的脾氣和秉性。 陝西的影人造型上多是小眼睛、瞇縫眼,而凌源的影人多是濃眉大眼,器宇軒昂,更符合東北人的審美。通過小小的影窗,可以看到宏大的歷史,也可以感受遼寧地域特色文化的魅力。

  遼寧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各類礦產110種,其中就包含了岫岩的玉石、阜新的瑪瑙、本溪的鬆花石和撫順的琥珀煤精。這些儲量豐富的礦藏,是遼寧的資源家底,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優勢,自然貴比“珍寶”。宋曉冬從非遺的角度給大家講述了“遼寧四寶”的不同特色。

  講到阜新瑪瑙雕刻技藝時,宋曉冬用圖片展示了兩件曾獲天工獎的瑪瑙作品,一件是楊克全的作品《化蝶》,另一件是於杰的《鄉情》。《化蝶》用藍灰色瑪瑙雕成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形象,灰白色瑪瑙精雕成小橋、流水,最為絕妙的是運用天然花紋雕刻成的一對蝴蝶,栩栩如生,躍然眼前,給人以無限浪漫的感覺。

  介紹琥珀雕刻技藝時,宋曉冬說,遼寧撫順有“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西露天礦”。隨著煤炭資源的開採,琥珀和煤精被發掘出來,琥珀被稱為“煤黃”,煤精被稱為“煤玉”,都是“藏於煤海的珍寶”。

  遼寧地處廣袤的黑土地,世代耕作的勞動人民在這片熱土上創造了燦爛悠久的文明。這些文化遺產根植於遼河文明的母體,又融入了不同區域的人文習俗,作為“物質化”的遺存,見証著歷史的更迭,作為“非物質”的形態,活態傳承,生生不息,共同構成了遼寧地域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