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文化教育

10面乾隆款銅鏡濃縮文物南遷往事

郭 平
2022年08月10日08:31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10面乾隆款銅鏡濃縮文物南遷往事

  海馬葡萄鏡。(沈陽故宮供圖)

  鏡架背面為鏤空浮雕。(沈陽故宮供圖)

  8月8日,位於沈陽故宮敬典閣中的“院藏文物精品展”上新,一套十鏡的“清乾隆款仿古銅鏡”正式展出。展品展現了清代社會環境、宗教信仰、思想觀念、生活習俗和審美情趣,文物上的“奉”字號標簽更是濃縮了沈陽故宮舊藏文物南遷又回歸的往事。

  回歸故地的“奉”字號文物

  沈陽故宮敬典閣是清代皇家尊藏玉牒的樓閣,建於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年—1748年),是位於禁宮深處相對獨立院落中的一處宮殿,近年來為滿足游客游覽需要,沈陽故宮博物院將其開辟為“院藏文物精品展”展室,定期展出館藏的文物精品。

  此次展出的“清乾隆款仿古銅鏡”為完整一套,共有10面鑄造於清乾隆年間的仿古銅鏡,從銅鏡上雖然陳舊但字跡仍可辨識的“奉 第 號”的標簽,可以知道這是沈陽故宮舊藏。

  在100多年前的動蕩年代,沈陽故宮舊藏的文物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1913年冬天,北洋政府下令征調當時的奉天故宮和熱河行宮所藏清代宮廷文物運至京城,作為清宮藝術品陳列展覽之用。1914年1月至3月,共調撥奉天宮殿古銅鼎彝、宋元明清書畫、內廷玉器、御用武備、明清瓷器等11萬余件,全部裝箱,由火車運到北平古物陳列所。

  1933年隨著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這部分藏品又隨北京故宮的文物一起南遷,輾轉數地。這批文物貼有“奉”字號標簽,分處數地,絕大多數再未回到沈陽故宮。

  1959年,為豐富沈陽故宮館藏,國家陸續從各大博物館劃撥一批文物入藏沈陽故宮,這批文物當中便包括“清乾隆款仿古銅鏡”。沈陽故宮博物院藝術研究部策展人欒巒說:“這套銅鏡自清乾隆年間入藏沈陽故宮,歷經南遷后,是為數不多的重回故地的奉字號,見証了那段曲折的歷史。”

  全套銅鏡第一次展出

  此前,“清乾隆款仿古銅鏡”曾有單款出展,這次沈陽故宮博物院將全套銅鏡連同當年的包裝一同展出,屬首次,讓人們能夠從細微之處品讀文物價值,感受當年主人對其的珍愛之情。

  據介紹,到了清朝中期,隨著玻璃的普及,銅鏡的賞玩價值已遠大於其使用價值。展出的這套10面銅鏡分別為“長宜子孫鏡”“舞鳳狻猊鏡”“六華水浮鏡”“尚方百靈鏡”“四神雙螭鏡”“海馬葡萄鏡”“五岳真形鏡”和“長命元辰鏡”,其中“舞鳳狻猊鏡”“六華水浮鏡”為對鏡。每面銅鏡背面皆鑄有“乾隆年制”楷書四字款。

  清乾隆年間鑄造的銅鏡仿自清以前各個時代的名款,“長宜子孫鏡”為仿漢代“長宜子孫”銅鏡造型,表達子孫昌盛、家族富貴的祈願。“六華水浮鏡”為仿漢魏時期銅鏡造型,銅鏡上的六角紋飾指代雪花。“尚方百靈鏡”為仿東漢尚方規矩鳥紋銅鏡造型等。

  此次展出的銅鏡,一個很特別的看點是銅鏡的包裝——每面銅鏡分別裝在一個精致的木框中,框可立於案上,正面露出鏡面,成為鏡架。鏡架背面為鏤空浮雕工藝,上下兩開,兩開合並后中間有兩周璧形雲雷紋,四角飾環形繩索,兩周璧形雲雷紋中間飾8組環形繩扣。木框外套錦盒,黃色錦地團形螭龍紋面料,錦盒中間飾長方形卷雲框,框內為藍地金字隸書,書寫各銅鏡的名稱。放入錦盒后的10面銅鏡再統一裝在一件木質提匣內,提匣榫卯相接,上方有卷雲提梁,匣內中間有一立式隔板,左右各分5格,每格裝入一面銅鏡。這樣精巧別致的包裝反映出“清乾隆款仿古銅鏡”當年曾深得主人的喜愛,它也恰是隨同清乾隆東巡被帶到當年的盛京宮殿之中。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