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文化教育

嵌在遼寧地名裡的歷史文化記憶

趙  雪
2021年12月20日21:00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嵌在地名裡的歷史文化記憶

地名作為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的不僅是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還蘊含著諸如生存環境、歷史變遷、民族文化、社會沿革等一系列紛繁的自然信息與人文因素,儲存著地域自然特征及人地關系演化等重要文化景觀信息。而這其中,以建筑命名的地名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在遼寧,因為獨特的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建筑,如曾經紅極一時、遍布遼寧大地的各式“佛塔”,為保護“龍興之地”而修筑的“柳條邊”,還有綿延山間的歷代古長城。

時間滾滾向前,這些被人們口口相傳、念念不忘的歷史足跡很多已經消失,但仍以地名的形式留存在了遼寧大地上,深深久久駐藏在人們心間。

一道柳條邊留下眾多邊台門

在遼寧,村以上行政區劃名稱(以下簡稱遼寧地名)中帶“邊”字的地名共有64個,如邊台子村、老邊村。帶“台”字的地名共有615個,如台溝村、邊台子村。帶“門”字的地名共有120個,如舊門村、邊門村等。這些地名大多源於一個特殊的歷史名詞——“柳條邊”。

清朝統治者把東北地區視為發祥地,清朝入關后,為了防止其他民族入內破壞“龍脈”,修筑了一條貫通東北地區的柳條邊。

柳條邊始建於清順治初年(1638年),南起今遼寧鳳城,從東北經新賓滿族自治縣折向西北至開原,又折向西南至山海關接長城。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修建了一條柳條邊,南起遼寧開原的威遠堡,北到吉林舒蘭的卡叉河,中間經過四平、梨樹、伊通、新立城、九台、德惠等地。於是,前一段柳條邊被稱為“老邊”,后一條稱為“新邊”。

兩次修建所形成的“柳條邊”共有三條線,呈“人”型。“人字頭”在吉林省吉林市的舒蘭市北、鬆花江邊的法特哈﹔“撇”與“捺”的交點在今開原市的威遠堡鎮﹔而從威遠堡向西南至山海關為一“撇”﹔向東南至黃海岸邊為一“捺”,“捺”的底部就在今東港市長山鎮的窟窿山。整個遼河平原都在柳條邊的封禁區之內。

柳條邊由寬和高均為1米、總長度1300多公裡的土堤構成,之所以稱為“柳條邊”,因為堤上每隔5尺插柳條3株,柳條之間枝干交織,用繩聯結,稱之為“插柳結繩”,外側挖一道寬8尺,底寬5尺,深8尺,其橫斷面為倒梯形的壕溝。

16座老邊門

9個記在地名裡

柳條邊沿線每隔一段距離開一座門,稱為邊門,供出入柳條邊之用。老邊設16座邊門,新邊設4座邊門。各門設立哨卡,派兵駐守,實行軍事化管制。除了邊門,還沿邊修建300余座邊台和封堆,用於看守和瞭望及對邊牆進行維護。

柳條邊存在百年,這一沿線也出現了許許多多與柳條邊有關的地名。

老邊共設有16個門,從西向東分別是:鳴水堂門、白石嘴門、梨樹溝門、新台門、鬆嶺門、白土廠門、清河門、九宮門、彰武台門、法庫門、威遠門、英額門、汪清門、英登門、鳳凰城門、愛陽門。在今天的遼寧地名中,還有新台門、鬆嶺門、清河門、英額門這4座“門”。彰武、法庫、威遠堡、鳳凰城、愛陽這5個地名,“門”字雖然減去,但得名著實來自於此。

當年經過彰武地區的柳條邊門就設在彰武台河畔,因此叫彰武台門。后來彰武設縣時,因在彰武台邊門外,就將縣名叫做彰武。此外,阜新市清河門區也是因柳條邊的一個邊門——清河邊門而得名。

在法庫縣境內,因柳條邊而得名的地名有“一門”(法庫門)、“八台”(東頭台子、東二台子、四台子、五台子、雙台子、葉茂台、西頭台子、西二台子)及“二屯”(靠邊屯、順邊屯)等。其中靠邊屯還有段掌故。有書記載:清順治年間,有蒙古族人於此首居,日久成村。清修柳條邊從村南通過,並於此地設有“卡路”,亦稱“卡倫”(滿語,邊境屯或守望之處,即邊防哨所),故而得名“卡路營子”。1923年,將其改為“靠邊屯”,意為靠近柳條邊的屯子。

老邊和新邊的區別也在地名中體現出來,比如開原市的林豐鄉原名就叫新邊鄉。

興城市西北部有個舊門鄉,它不是生來就叫“舊門”的。

據《遼東地方志》記載,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寧遠(今興城)城西芹菜溝(今羊安鄉芹菜溝村)開設芹菜溝邊門。康熙十四年(1675年),朝廷下令關閉芹菜溝邊門,在二道河子(今舊門鄉二道河子村)開設新邊門,芹菜溝邊門成了舊邊門,這是興城歷史上第一個“舊門”地名的由來。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柳條邊邊門的位置又有所改變,二道河子邊門關閉,在興城河上游岸邊也就是今天的舊門鄉鄉政府附近開設新邊門,稱為新台邊門。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廷下令,柳條邊再一次北移,邊門再一次發生變化,移至今葫蘆島市連山區新台門鎮境內,這個門成了新的“新台邊門”,而上一個新門也因此成了舊門。

新門取代舊門的戲碼,一共上演了三次。

值得一提的是,柳條邊沿線有多處帶“台子”字樣的地名,如“大四台子”“五台子”“頭台子”“雙台子”等。一般來說,帶“台子”的地方,都曾是有烽火台的地方,有烽火台就有駐軍,難道當年的柳條邊沿線還有軍隊保衛嗎?

專家研究認為,清代柳條邊修筑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清朝發祥地不受內地百姓破壞,並沒有對外的軍事目的,不存在沿柳條邊修筑烽火台的問題,在柳條邊沿線出現這些台子,可以表明清代修筑柳條邊時將燕秦漢等不同時期的古長城加以修繕利用。也就是說,柳邊條沿線的“台子”不是烽火台,更沒有駐軍。

長城大省 今有地名為証

遼寧從來就與長城有著不解之緣。根據國家文物局《中國長城保護報告》,長城遼寧段資源點段認定數量在長城沿線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位居第5位。有資深考古學家統計,遼寧區域內歷代長城總長度將近2500公裡,有戰國燕長城、秦漢長城、晉長城、隋長城、北齊長城、北周長城、遼長城、明長城等10個時期的長城,幾乎將遼寧“全域覆蓋”,堪稱“長城大省”。這些綿延千裡的長城,也成為許多地名的來源。

明朝修筑長城時,用“邊”或“邊牆”來稱呼,所以,在明代文獻中是看不到“長城”二字的。明代在遼寧設“遼東鎮”,因此在遼寧境內修筑的長城被稱為“遼東邊牆”或“遼東鎮邊牆”。因此遼寧很多帶有“邊”或“邊牆”的地名都和長城有關。在遼寧地名中,帶有“邊牆”的有3個,帶“牆”字的有15個,如寬甸滿族自治縣虎山鎮老邊牆村,凌海市溫滴樓滿族鎮邊牆子村,沈陽市遼中區朱家房鎮高牆子村等。

還有些地名,雖然沒有“邊牆”二字,但也和長城有關。

綏中縣河口村東山上有一個金牛洞,傳說與秦始皇修長城的歷史有關。河口村地段,有一條由西而來的石筑長城,正好修到金牛洞附近停止。傳說當年秦始皇修長城時,已經修了好幾年,但要修到什麼地方,秦始皇心裡也沒數。有一天,他得到神人指點,修長城要照老牛走的路修,走到哪裡就修到哪裡。有一天,果然出現了一頭老黃牛,當這頭老黃牛來到河口村附近時,一下子鑽進了半山腰的那個石洞中。於是,人們就把長城修到洞旁陡峭的石壁上,再到洞中看那頭黃牛,已經不見了,於是這裡就成了這段長城的終點,這個山洞也就被人叫作“金牛洞”了。

錦州市城西北十幾公裡處有一個大勝堡村,村子裡殘存著一段四五十米長、東西走向的古城牆。據說當時的“大勝堡”就是明朝一個護衛長城的堡城,后來演變為村子。這段殘存的城牆即為當年堡城的城牆。

在沈陽城西沙嶺堡偏西有兩個地方,叫前馬門子和后馬門子。“馬門”指的是當年邊牆附近邊堡裡的明軍出外巡邊、追擊敵人時出入的卡門和通道。

綏中縣永安堡鄉立根台村附近,是薊鎮長城和遼東長城的交會點。村中村民大多是明代戚家軍后裔,400年前就跟隨戚繼光千裡迢迢來到東北地區鎮守邊關,保衛長城。立根台的含義就是希望在遙遠的邊塞立下根基。

不論是真實的歷史也好,有趣的傳說也好,都在証明著一件事:長城在遼寧的歷史上佔據著重要位置。

近百古塔117個帶塔地名

塔,作為佛教富有內涵的一種建筑藝術,曾廣泛分布在華夏大地上。而在遼寧,有近百座古塔,其中又尤以遼塔居多。我國現存的90多座遼塔中,遼寧境內就有約40座,形形色色的塔也成為不少地名的來歷。

在遼寧地名中,帶“塔”字的共有117個,如興城市白塔滿族鄉白塔村,葫蘆島市建昌縣玲瓏塔鎮玲瓏塔村等。其中帶有“古塔”字樣的地名有3個,分別是錦州市古塔區,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利州街道古塔社區,葫蘆島市綏中縣前衛鎮古塔村。

沈陽市渾南區的白塔街道就是因為當地一座白塔(無垢淨光塔)而得名,白塔街道是由白塔堡鎮改名而來,當地人還是習慣稱這裡為白塔堡。白塔附近的白塔河以前叫牤牛河,現在稱之為白塔河又稱白塔堡河,也是因白塔而得名。

無垢淨光塔是在明永樂四年(1406年)建造的,塔座由白石砌成,寶塔呈八角形,共七層。在清咸豐十年(1860年),這座塔的塔頂曾被狂風吹掉,塔身震出裂紋,因此還一度傳出“白塔鎮孽龍”的民間神話故事,傳說白塔下有“海眼”,建此塔就是為了鎮壓東海犯境的孽龍。遺憾的是,這座玲瓏寶塔在1905年毀於日俄戰爭的炮火,今天的白塔是后來重建的。

除了白塔堡,沈陽南塔街道、北塔街道、西塔街道、東塔街道也都與清初修建的“盛京四塔”有關。

朝陽市的雙塔區,是因城內筑有保存完好的北魏時期修建的北塔和唐代南塔而得名。錦州市的古塔區,則因區內大廣濟寺古塔得名,這座遼塔還曾是遼西最高的古代建筑。還有沈陽市沈北新區石佛寺村,因石佛寺塔得名。沈陽市新民市公主屯鎮遼濱塔村因其境內有一座遼濱塔得名。錦州市凌海班吉塔鎮西隅盤古山腳下,小凌河畔,有座“斑鳩塔”,又名“半截塔”,班吉塔鎮因此得名。

除了村名、區名、街道名等,很多山也因為有了座塔而直接被叫作“塔山”。在遼寧帶有“塔山”字樣的地名共有7個。蓋州市東城街道辦事處農民村,在海拔60米緩坡小丘之巔有座遼塔,此塔色青如鐵,故稱“鐵塔”。沈陽市蘇家屯區的塔山,是遼金時期的塔山山城遺址,地名由此而來。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十家子鎮東北大約2公裡的山上,有一座十家子塔山塔,在它周圍有一個村子叫“塔北村”,也是因此塔而得名。

幾多老建筑穿古越今留名傳

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的見証,在遼寧還有很多地名是因當時曾有特殊意義的建筑而得名。這些建筑或是王府官署,或是商賈行市,隨著地區建設及改造的持續,有一些街路及地區面貌改變很大,甚至早已沒有了最初的模樣,當年的建筑物也早已消失,可這些命名卻依然延續著。無論這些地名是另類還是古朴,都是一樁風物記錄、一段歷史緣起。

在沈陽市沈河區,曾有一條街道叫山東廟街道,2019年山東廟街道被撤銷,將其管轄區域劃入風雨壇街道。這個曾經的山東廟街道與清末的大規模人口遷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闖關東”有關。當年的山東廟是一座媽祖廟,也就是祭拜海神娘娘的廟,因為是一位山東來的客商捐建,所以稱為山東廟。山東廟落成后,山東會館也設在廟裡,從山東來的移民常落腳於此,每逢廟會之日更是一派熱鬧景象。

在沈陽市東順城街、南順城路交會的東南角處,往東邊的路上走,就會看到一條“魁星樓路”。這裡就是清代盛京城裡赫赫有名的魁星樓所在地。民間對魁星的信仰盛於宋代,在趕考之前,讀書人都要到魁星樓去拜一拜這位心中的“偶像”。歷史上的沈陽魁星樓,位於大東區菜市街魁星胡同14號。據史料記載,它始建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曾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光緒八年(1882年)三次重修。其殿堂宏偉壯觀,佔地1600多平方米。在清朝,每逢進士科考之前,沈陽魁星樓胡同,總會比平常熱鬧許多,因為,魁星樓是東北各地學子趕考前必須拜謁的場所,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50多年前,因年久失修,魁星樓被拆除,但地名卻保留下來。

在沈陽市沈河區有一條九門路。皇太極定都沈陽之后,將沈陽古城重新修建,將原來的四門改為八門,在修建新八門的同時,拆掉了老四門中的三門,隻留下北門“安定門”,這就是老沈陽人俗稱的“九門”。1958年,在大北門與小北門之間發現了“九門”遺址,九門路也因此得名。

此外,沈陽中街附近的鐘樓和鼓樓、東陵區的天壇街、大東區的天后宮路、天齊廟路等,都是因為當年在此地修建的建筑而得名。

朝陽市有個沒有竹林的竹林社區。幾百年前,這裡是有竹林的,竹林裡還有一座廟叫“竹林寺”。這片竹林、這座廟早已沒有了,可是人們仍然可以通過這個地名來知道這裡曾經有片竹林、有座廟。

在城市裡尋找有故事的橋

一般城區裡有河的老城市都有帶“橋”字的地名。在沈陽,有兩洞橋、三洞橋、馬官橋、小津橋。在丹東,有頭道橋、二道橋、三道橋、四道橋和五道橋。

在大連,最有名的是青泥窪橋。大連最早被稱為“三山浦”,所指的就是今天的青泥窪橋一帶。因為當時這裡是一大片青色的淤泥海灘,所以改稱青泥浦,后來又易名為青泥島、青泥海口、青泥窪。100多年前,青泥窪橋附近有兩個村庄,全靠一座木橋相連。城市逐漸發展,橋早已拆除了,可作為地名的青泥窪橋卻一直留了下來。

朝陽市,有一個地名叫“勝利橋”,據說當年那裡曾有一座名為勝利橋的古橋,是朝陽古城南門外進入朝陽的一個通道,也是朝陽古城的出口。現在橋早已不復存在了,可這裡依然被叫勝利橋。

地名就是這樣以千姿百態的形式保留下了我們的文化記憶。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