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在遼寧的故事

【穿越歷史的感動】戰機隱身開創者 氣動一體奠基人

2021年07月07日10:44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故事主人公:李天,飛機空氣動力學專家,隱身專業領域的開創者,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殲八系列飛機和殲十一飛機氣動力專業總師,中國四代機背景項目課題主要負責人。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數學系流體力學專業﹔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4月1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沈陽逝世,享年80歲。李天長期從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和隱身技術研究等工作,為中國航空事業發展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

李天

 

2018年4月15日上午,春寒料峭。沈陽回龍崗革命公墓內,幾百名市民、航空迷們到這裡隻為送別一位老人……

11日,這位老人因病在沈陽逝世,享年80歲。幾天裡,朋友圈和軍迷論壇上悼念的帖子一直沒斷過……

去世兩個月前,病床上的他還在念叨工作:“這個曲線不對……”

這位老人叫李天,在這個名字的前面可以加上很多的頭銜:我國著名飛機氣動力專家、戰機隱身專業領域開創者、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奠基人、殲—8系列飛機和殲—11飛機氣動力專業總師、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他是航空設計領域的大國巨匠。

1963年,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數學系流體力學專業畢業后,25歲的李天來到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從事飛機氣動設計和隱身技術研究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他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專業組長、研究室副主任,成長為我國航空領域知名的技術專家。

200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我國“航空英才的搖籃”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第四位院士。

制空權對於國家安全至關重要。20世紀80年代,我國提出要研究與發展隱身技術。當時的國防科工委隱身技術的發展規劃和研究工作,首當其沖地落到沈飛研究所,李天也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個重要使命,擔任航空工業部隱身技術研究課題組組長。

其后,他帶領院校、研究所幾十名專家組成的團隊,在隱身外形、材料及隱身特性計算、測試方法等方面進行攻關。經過大量的機理分析、試驗研究,以及十幾年的研究和積累,他們全面掌握了飛機主要部件參數對雷達波散射特性的影響規律,提出了解決減小雷達散射截面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其中,由李天院士主編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第一部《飛機隱身設計指南》,為航空設計部門的隱身設計提供了方法。

耄耋之年的李天,仍在為航空領域2030規劃和“十三五”重點預研項目論証日夜操勞。在他的帶領下,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許多航空研究領域的學術水平都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李天開拓性地建立了一套飛機氣動與隱身綜合設計方法,設計出與世界最先進飛機性能相當的我國新一代飛機氣動布局。目前,該方法已成功應用於國內各飛機廠、所的型號設計中。

“總體氣動隱身綜合設計”課題研究試驗過程中遇到了難題,為選擇正確合理的氣動布局方案,他親赴試驗現場和參試人員一起現場分析試驗結果,研究試驗方案,親自繪制草圖,與大家一起動手改制試驗模型部件,並親自到風洞內進行安裝。

“沒關系,大家能進去,我也一樣。” 那是一個炎炎的夏日,低速風洞內的氣溫高達60多度,洞內就像一個桑拿房,進去便會渾身濕透、熱汗淋漓,何況還要進行安裝修配調試。大家勸他不要進現場,在外面指導就行了,但李天執意要進場調試。

不光是參試人員備受鼓舞,就連風洞試驗單位的人都深受感動。他們深有感觸地說,像他地位這麼高的專家親臨試驗現場,這麼平易近人,和普通技術員一樣,還真少見。

他做事嚴謹,實事求是。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九五”期間的研究工作成績突出,業內專家提醒應適時申報科技進步獎。於是,研究團隊對五年的工作情況進行了梳理總結,在填寫成果申報書時,參照了一些申報材料的習慣用詞,如“填補了……空白”“實現了……創新”等,都被李天刪掉了。

他說,我們做的是實實在在的工作,申報材料也要實實在在地寫。不要用華麗的詞藻去拔高。當時有人疑惑,這麼個寫法,能評上獎嗎?李天很嚴肅地說,“評獎是為了做事,不是為了作文。”

成果評審答辯那天,李天的匯報從頭至尾沒有半點虛夸。最終,項目成果獲得了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工作期間,李天從未間段過對科技人才的培養。一大批飛機總體技術、氣動力技術、隱身技術等領域的杰出人才在李天院士的指導下,成為我國航空事業的骨干力量。

在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中國航空研究院的博士生導師期間,李天院士共培養博士后2人,博士16人、碩士25人。 “做人以德、做事以則、做學以理、做業以勤”,這是他堅守一生的原則,更深深影響了他的學生們。

(責編:孝媛、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