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机器人产业“硬核”实力凸显

3月25日,沈阳奇辉机器人应用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和技术人员正在对即将交付用户的翻车机提钩机器人进行系统检测。该系列机器人解决了翻车机卸料工序无人化的需求,实现摘钩、正钩、复钩的全流程无人化、可视化、智能化作业。 安呈浩摄
形态各异的水下仿生机器人灵活游弋,仿生海龟背载雷达与传感器,自主完成水质监测、鱼群病害检测等任务……这是沈阳粼动仿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粼动仿生)的实验室场景。这家由在校博士生储逸尘创立的“年轻”企业,仅成立一年半,便凭借低驱动仿生推进技术等多项国内首创成果,获得数千万元战略投资,估值超5000万元,成为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创新活力的生动注脚。
机器人“硬核”实力凸显
粼动仿生的崛起,是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蓬勃发展的缩影。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排头兵”,沈阳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与科研资源,已形成覆盖机器人本体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548.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20%,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企业矩阵“强筋健骨”
目前,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汇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4家,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435家。新松机器人、沈阳机床、芯源微等龙头企业领航,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赋能,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以新松公司为例,其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10%,重载AGV在汽车生产线市场份额达80%;真空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国内市场占比超50%。沈阳奇辉机器人应用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铁路编组站提钩机器人,填补了国内和国际的技术空白,对全面实现我国编组站驼峰自动化等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产业链“筋骨相连”
从上游关键零部件到下游系统集成,沈阳机器人产业链条环环相扣——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由新松数字驱动、高精数控等企业自主供应;中游本体制造环节,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近百种产品覆盖多元场景;下游应用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在电子、航空、医疗等领域提供成熟解决方案。
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还拥有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5个国家级创新载体,其中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4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为技术突破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破壁”引领行业
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创下多个“中国第一”:首台工业机器人、首台AGV自动导引车、首台焊接机器人等20余项突破均诞生于此。沈阳机床自研的11米龙门机床定位精度达0.005毫米,跻身世界顶尖水平;拓荆科技薄膜沉积设备等技术全国领先。
近三年,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攻克关键技术40余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32项,国产化率超90%的60吨重载AGV已应用于特斯拉储能工厂。
“沈阳的科研底蕴和产业政策,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沃土。”粼动仿生副总经理郝天成表示。眼下,这家年轻企业的仿生机器人已在大连、葫芦岛等地智慧渔业中“大显身手”,而其快速成长的背后,正是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政产学研金”协同发力的生动写照。
锚定全球机器人产业新高地
面向未来,沈阳正加速布局前沿领域。依托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将突破人工智能、大模型、新型感知等关键技术,筹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动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及产业集聚。2025年,沈阳计划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性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整机综合技术指标达国际一流,部分产品引领全球。
从实验室的“一粒种子”到产业的“一片森林”,沈阳正以创新为笔,以制造为基,绘就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蓝图。在这片黑土地上,一场以智能化为标志的产业变革,正澎湃涌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