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打造高水平创新高地 建设科技强市

岁月不居,只争朝夕。改革创新,攻坚决胜。
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在科技强市建设新征程中,全市广大创新主体、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在优质创新空间建设、创新平台效能提升、创新人才引育留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型企业量质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突破。沈阳市位列2024年全球科技城市集群百强排行榜第61名,连续3年共跃升29个位次,是全国15个创新策源地之一。
沈阳市提出,全力打造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当好辽宁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排头兵,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进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全市科技战线持之以恒、众志成城,一体推进创新空间、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生态,一体构建技术策源、中试转化、应用场景、金融赋能、人才保障、教育支撑体系,为沈阳市打造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沈阳市科技战线准备好了!
聚焦优化创新空间攻坚突破
近年来,沈阳市不遗余力优化创新空间,依托“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和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更大范围、更高质量集聚创新资源要素。2024年启动建设了7个科创街区和13个科创园区,大学科技园、创业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等成果转化承接载体达到110家。
1月7日,2025浑南科技城科技成果首发大会在智慧之云举行。由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拨投结合”模式支持的沈阳盛科智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沈阳盛科特佰瑞隧道装备有限公司在路演中发布了搬运机器人智能装备和新型盾构刀具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
随着浑南科技城核心功能区开园,在《沈阳市支持浑南科技城建设科创特区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赋能下,浑南科技城建设科创特区的虹吸效应不断凸显。首批集中入驻50个重点科技项目,包括3个院士科技创新中心、10个要素功能服务类项目、3个联合共建类项目和34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浑南区科技局副局长朱丹凤介绍,浑南科技城中央科创区打造了智慧之云、科学家工作坊、科技服务街区、创新型企业孵化器等四大空间载体,分别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综合服务平台、项目集聚区、生产性服务平台和企业高能级育成基地。围绕引育“新松”“东软”“拓荆”式企业开展“新东拓+”科技招商,已对接重点项目177个,签约入驻67个,其中新质生产力项目达到70%以上。
聚焦优化创新空间攻坚突破,沈阳市将在多层面、多维度发力,构建高水平创新空间格局。将继续高标准建设浑南科技城,加快推动沈北科教融合园建设,实施科创组团提质增效行动,加速推进重大创新平台、科创街区、科创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京沈科技对口合作,深化沈阳都市圈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哈长沈大”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聚焦建强创新平台攻坚突破
沈阳着力构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和引领带动功能,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辽宁辽河实验室边缘计算和云化控制器方向执行负责人兰大鹏正带领团队全力推进“虚拟化工业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与边缘控制器”项目研究。该项目采用新的云化控制技术路线,研发可适用于多种场景的自动化系统高端控制器。这种新型控制器通过边云协同的方式控制和管理大型机器设备,具有快速计算和决策的能力,使生产更加智能化。
兰大鹏介绍,一年来已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研制出云化控制器原型机。未来一段时间,将在合作企业自动化系统上开展验证应用。“我们对标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开展攻关,成果有望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领域落地应用。”
揭牌运行以来,辽宁辽河实验室加速集聚创新资源,科研产出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提出“强基础、争高端”发展思路,部署了5个主要研究方向,启动了包含15个项目的六大自主科研项目群,基本完成科研体系布局。通过构建企业作为“出题人”和“阅卷人”,实验室作为“技术引领者”和“答题人”的新型协同创新体系,辽宁辽河实验室与我省产业链龙头企业紧密协作,共同探索行业颠覆性模式创新。与沈鼓集团合作,建立了首套定制化大型压缩机高柔性焊接与装配系统,在不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前提下,实现效率与产能的倍增,为我国高端能源装备快速灵活制造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沈阳市体系化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层级,新增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79个,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710个。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彰显,产出了一大批基础性、前沿性科技成果。
2025年,沈阳市将支持重点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和医疗机构牵头或参与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00个,同比增长20%。以沈阳市科技条件平台为载体,推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面向10大重点产业集群开放共享创新资源。推动沈阳市创新主体牵头组建的14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群与沈阳市重点产业集群对接互动,聚焦沈阳市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支持有条件的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组建新的实验室群。
聚焦完善创新生态攻坚突破
沈阳市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基础研究项目体系化布局、提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求新求质、求实求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公司)承担了“面向汽车行业的焊装机器人研制与应用验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致力于解决汽车整车生产线高端机器人应用“卡脖子”问题。
新松公司智能装备BG高级总监赵喜盛介绍,我国高端机器人产业化应用,尤其是在汽车整车生产领域此前仍被国外高端机器人产品垄断,实现国产化是国家需求。新松公司集中科研力量,对汽车整车生产用高端机器人“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研究发起了总攻,在核心算法、软件、器件方面取得了多项关键性突破。在车企衡量整车机器人焊接速度、效率的关键指标焊点节拍上,新松公司焊装机器人达到了单个焊点低于2.2秒的先进水平。在项目开展一年多的时间里,最新的焊装机器人在国内某著名车企整车焊装生产线上进行了示范应用和批量化应用,并获得了新的订单。
“在汽车整车生产线上批量化应用,实现了我国高端机器人应用的关键性突破,新松公司机器人高端化路线迈出了重要、踏实的一步,达到了立项之初规划的目标。”赵喜盛说。
立足“国家所需、沈阳所能”,沈阳市深入推进创新活动和产业发展精准对接、高效融通,加快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贡献力量。围绕21条重点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25”沈阳模式,全力攻克“卡脖子”问题。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30项,累计解决技术问题215个,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以及专利、标准等290项。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沈阳)有限公司连续4年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获评辽宁省首家软件服务类独角兽企业,企业核心产品NeuSAR累计装车量超千万套。企业紧密围绕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汽车基础软件、操作系统、自动驾驶、车云一体等核心领域,持续加强产品研发与创新,在不到10年的发展时间里,已成为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沈阳市坚持开展科技型企业“育苗、培干、强柱”专项行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悉心育“苗”,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精心培“干”,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倾心强“柱”,加快推进科技领军企业发展,沈阳市着力打造以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科技型企业矩阵”。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增1家独角兽企业、1家种子独角兽企业和320家雏鹰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902家,总数占全省的42.2%;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25318家,增量和总量持续保持东北地区首位。
聚焦引育创新人才攻坚突破
沈阳市加大力度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培涛主导的“多主元合金机器学习势算法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研究,聚焦多主元合金研发难题,打造一款面向多主元合金的势函数大模型。
“无论是算法、模型还是软件,我们的研究要为材料创新与应用服务。与传统合金相比,多主元合金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出色的抗辐照损伤性能以及卓越的耐腐蚀性能,有望在航空航天、核电、国防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目前多主元合金势函数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合金的高效计算设计,我们要在金属所金属材料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打造一款涵盖工程合金元素的多主元合金势函数大模型基座,提供基础性、通用性的大模型,攻克多主元合金势函数开发的难题,从而打开多主元合金计算设计的大门。”刘培涛说。
2021年回国前,刘培涛曾在国际知名的VASP软件公司主导了多种先进方法的开发。回国后,他得到中国科学院、辽宁省、沈阳市多项人才政策的支持,助力他在第一性原理计算、机器学习方法开发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研究等领域大步前进。“省、市、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对科技人才都非常重视,为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成长空间。获评国家优青,让我信心倍增,我将以更踏实的作风、更饱满的干劲、更强劲的动力投入科研攻关中。”
2024年,市科技局在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用好上下足功夫,为打造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强市夯实人才根基。以引进培育一批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为方向,聚焦全市10大重点产业集群,修订细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支持政策。协同各地区建设市级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需求储备库,年度征集入库项目91项。推动33个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落地,引进各类外地人才104名,支持110名中青年科技人才团队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创新实施“一院士一平台一园区一基金一服务”专班服务,推进飞行器未来技术中心、石墨烯制备及新能源动力电池导电剂产业化等一批院士成果转化落地。探索推进“科学家+企业家”“人才链+产业链”高层次人才团队助力产业发展行动,征集梳理全市重点企业、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及技术需求清单47项,积极对接加速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落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聚焦激发创新活力攻坚突破
沈阳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加强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促进各类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最大限度激发科技蕴藏的巨大潜能。
市科技局打造的科技成果全链条促转化“沈阳模式”,就是沈阳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潜能的一个实例。该案例获评了全市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需要破解“不愿转、不敢转、没钱转、不能转、不会转”等难题。市科技局从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体制机制入手,以切实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牵引,打通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科技成果持有人、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等全链条,开展全链条促转化探索。通过建立成果完成人激励机制,破解“不愿转”难题;实施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赋权改革,破解“不敢转”难题;改革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补助形式,破解“没钱转”难题;健全成果转化平台体系,破解“不能转”难题;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体系,破解“不会转”难题。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李畅介绍,东北大学立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实施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全流程保护,建立成果转化分级管理、收益共享、多元评价政策体系;构筑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转化专业队伍,提升科技金融和法律服务效能;有组织推进校企、校地合作,打造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校地转移转化创新平台。作为教育部首批高校成果转化转移基地,东北大学建立“收益共享激励”模式,成果完成人最高可获得92%收益。2024年,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额突破16亿元,获评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集体奖一等奖。
大学科技园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载体。沈阳市备案大学科技园29家,孵化企业705家,包括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23家、高新技术企业109家。沈阳市已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81家,通过中试、概念验证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目前已累计签订中试服务合同3620项。2024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135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23亿元,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6.9%,保持东北地区首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