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成果全链条促转化“沈阳模式”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是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沈阳市以“切实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牵引,不断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积极创新实践,破解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问题,打造了科技成果全链条促转化的“沈阳模式”。
建章立制 破解难题
12月11日,沈阳市科技局成果处处长宗丹介绍,市科技局体系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建章立制,破解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难题。
建立科技成果
完成人激励机制
破解“不愿转”难题
分别建立了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人才评定机制、政策激励机制。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创新实践中,支持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明确成果完成人获得的实施转化奖励不低于其所在单位转化净收益的70%。东北大学建立了“收益共享激励”模式,成果完成人最高可获得92%收益。沈阳工业大学建立了成果转化5%“黄金股”激励机制,学校无形资产占本校人员创办企业股份固定为5%,大幅提高了成果完成人分红和转让收益比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实施以“股权+现金+研发费”为核心的“1+1+1”模式,不断提高成果完成人转化收益。
实施职务科技成果
管理赋权改革
破解“不敢转”难题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建立市场导向的成果定价机制,创新成果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决策机制,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成果完成人,以协议约定方式,合理约定成果权属比例、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转化费用及知识产权维持费用分担比例等,明确成果转化各方的权利、收益和义务。沈阳化工大学探索形成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三定向”成果转化机制,入选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
改革科技成果
转化资金补助形式
破解“没钱转”难题
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模式,建立成果转化“投补联动”模式,组建多种模式的成果转化基金。市科技局联合社会资本组建种子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创业基金,带动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向科技成果转化集聚。
健全科技成果
转化平台体系
破解“不能转”难题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创新发展模式、“中试+园区”联动机制、“转化+孵化”服务体系,组织开展沈阳市大学科技园创建工作,以“一校一园”“一校多园”“多校一园”等多种模式,鼓励推动中试平台与概念验证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科创园区等构建“转化+孵化”共同体。
建立专业化技术
转移转化工作体系
破解“不会转”难题
创新技术经纪人激励机制、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机制,建立对接服务机制。强化专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技术经纪人纳入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序列,将技术转移“服务之星”纳入“兴沈英才计划”予以支持奖励,不断壮大懂技术、懂市场、擅长撮合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截至目前,全市技术经纪(理)人达到1100名,每年服务企业近万家。
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
呈现崭新面貌
通过体系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崭新面貌。
全市已备案大学科技园29家,在孵企业705家。全市备案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69家,概念验证中心数量占全省的67%,中试基地总量位居全省首位,实现全市10个重点产业集群、156个细分技术领域中试服务全覆盖。中试基地累计签订中试服务合同3620项,产生新产品764个、新技术533项,孵化科技型企业664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已为7个项目提供了4399.5万元的投资资金支持,协调金融机构为400余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超12亿元的融资支持。
截至11月30日,全市登记技术合同11057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99.20亿元,同比增长36%。自2023年以来,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7个季度保持30%以上同比增长,继续保持东北地区首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