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我在岗】来自大山深处的告白——中国石油辽河油田
10月2日凌晨4点,天刚蒙蒙亮,在距离辽河油田驻地两千多公里外的陕西省韩城市宜4-11井场上,来自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的外闯市场员工汪涛启动了备用发电机,气井恢复正常排采。汪涛敲了敲帽子上的头灯低声呢喃道:“要没电了”。话音刚落,一旁的尹忠红把自己的头灯照向汪涛手中的盘根。
刚换完盘根,汪涛的头灯彻底“罢工”。他们打开手机手电筒,借助微弱的亮光,一步一滑地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吱嘎吱嘎”的脚步声在寂寥的山林间显得格外清晰。
汪涛和尹忠红是中国石油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煤层气项目部一班组的两名员工,跟姚光辉和李亚军一起驻守在陕西省韩城市的绿峰山上,负责韩城煤层气分公司31口生产井、42口停排井和2条输气管线的日常巡检、维护保养等工作。这些井散布在方圆30多公里的大山里,被蜿蜒曲折、陡峭难行的山路串联起来,巡一圈井要往返60余公里。
回到驻地,汪涛走进屋内准备做饭,尹忠红把刚刚结束的工作记录在报表上。狭小的厨房里,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转身。汪涛淘米洗菜,他要把四个人一天的饭菜准备出来。“油井多,每天做饭要做一天的量。”尹忠红从冰箱里拿出一周前买回来的茄子,因为驻地在半山腰,每次下山买菜往返路程要两个小时,所以他们每次采购至少要囤积一个礼拜的粮食。
驻地门前,司机王德祥正在检查着他的“战马”,刹车片、转向灯、手刹……一个都不能少。王德祥是一个地道的陕北汉子,山路驾驶技术一流,他的“战马”就是那台白色的皮卡,每次巡井回来,他都要里里外外地给车做个“体检”。检查完车,王德祥来到铁皮房身后,看了看水罐的水位。跟尹忠红和汪涛打了声招呼,他准备去山那一头的泉眼拉水。
驻地偏远,吃水只能靠车拉,最近的取水点在山对面。上次,哥儿四个围着油井忙活了好几天,晚上回到驻地才发现水罐里没水了,四个人只能用一盆水轮流洗脸。
饭菜已经做好,听到院子里的引擎声,他们知道是拉水的王德祥回来了。叫上在库房整理工具的姚光辉,“一家四口”凑齐了。
“老姚,今天除了宜4-08巡检外,宜4-11的数据也需要更新。”尹忠红夹起一块鱼放进姚光辉的碗里。姚光辉点点头:“嗯,把宜4-12的盘根也换了。”“早餐会”结束,他们又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
山路蜿蜒,九曲十八弯,车辆紧贴着峭壁前行,每次转弯挡风玻璃前方的路都会消失。10月的韩城依旧阴雨连绵,多日的雨水导致经常有碎石和“泥疙瘩”滚落,这条“上山路”更加难走。
王德祥的山路驾驶技术可谓一流,可是遇上大雨,再好的技术也白搭。车轱辘就在泥坑里打转,怎么也不往前走。通往宜4-10井场的路是最泥泞复杂的,上个月那里的井出现了问题,尹忠红和姚光辉背着三十斤的工具走了一个多小时,回来的时候姚光辉光着一只脚。雨后,韩城的泥巴路就像面粉遇上水特别黏稠,姚光辉陷在了井场旁边的泥坑里,把脚拔出来就只剩下鞋帮了。这已经是他来韩城27天“牺牲”的第二双鞋,上一双鞋被驻地的老鼠啃出了两个洞。
今天,皮卡车依旧只能开到井场外的2公里处,他们背上工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井场。到了井上,姚光辉测试和采集各项数据,尹忠红巡检设备状态后,清理井场杂草和周边杂物。“上个礼拜刚除完的草又长出来了。”尹忠红说。这里是生态保护区,更是水源地,绿色环保是重中之重。
临近12点,忙碌了一上午的他们准备返回驻地吃饭,电话铃声响起。“喂,尹班长吗?5-05抽油机三保,需要属地监督。”尹忠红挂断电话对王德祥说,“调头去5-05,车上还有饼干,中午咱们垫巴一口。”
驻地的铁皮房的餐桌上,放着吃了几口的鱼还有两个菜,桌脚下是还没来得及邮回家的韩城特产花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