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蒙冀三地携手点亮“红山”
9月2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举办的“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 70周年研讨会”上,来自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的专家学者、考古文博机构负责人共聚一堂,再次深度解读这个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
红山文化的分布区覆盖了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三地政府机构、专家学者的再聚首,只是几十年来辽宁、内蒙古和河北携手擦亮“红山文化”底色的又一个缩影。命名70年来,三地在各自区域内扎实开展考古调查发掘。辽宁省正在发掘的牛河梁遗址、马鞍桥山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展开的彩陶坡遗址、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遗址等地的发掘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1954年,考古学者尹达首次在著作中提出了“红山文化”,正式命名了这个考古学文化,由此建立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第一个考古学文化,成为中国考古学理论建构的重要一环。70年来,内蒙古、辽宁、河北等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深耕田野探研求索,陆续发现蜘蛛山、东山咀、牛河梁、魏家窝铺等一系列重要遗址,不断揭示红山文化丰富内涵,让照亮中华文明的曙光璀璨绽放。
9月22日的研讨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考古发掘成果正式对外全面公布。该遗址发掘出土了3件玉猪龙,其中一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考古出土的最大一件。
发布现场的影像里,出现了辽宁省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执行领队郭明的身影。作为同处于红山文化中晚期的遗址,“牛河梁”与“元宝山”虽相隔近200公里,但两处遗址的出土文物有诸多相同之处。“红山文化不属于一城一地,我们两地之间的互相交流,有助于共同将红山文化研究好、阐释好。”郭明说。
在三地红山文物相互借展的同时,专家学者到彼此博物馆、展览馆开展公益讲解、面向公众普及和宣传红山文化已经成为常态。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日前专程赶赴位于赤峰市的红山文化博物馆,以“红山文化时期玉器的新认识”为题,举办了一场内容丰富、干货十足的讲座。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贯穿百年中国考古学发展始终。锦西沙锅屯、赤峰红山后等考古发掘,拉开了红山文化考古的序幕。如今,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就红山文化的传播展示结合得愈加紧密。
据悉,2012年,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与辽宁省牛河梁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此后,两地以此为契机联合推进红山文化申遗工作。这处分布在20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上的史前文化,将在多方共同携手下,愈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