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沈阳——沈阳人才工作综述之三
“一次亲身体验,比其他途径了解到的信息更加真实具体,更有说服力。”
在2024年“博士沈阳行”参观调研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博士陈锦涛与十余位来沈博士共同走进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展室到大锻件车间再到电镜实验室,陈锦涛的目光被展品和科学仪器牢牢吸引。“金属所会为做真研究、干实事的人才提供一个优质的平台,这是金属所最吸引我之处。”陈锦涛说博士毕业后如果从事科研工作,金属所将是他的理想之选。
百闻不如一见。2024年“博士沈阳行”活动结束后,720名博士选择留在这座城市,这个数字比去年翻了近两倍。
浑南区举行青年博士人才入职欢迎仪式。浑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日前,《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报告》在北京发布,凭借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叠加优势,沈阳市荣获“发展机遇之城”称号。去年,沈阳市10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达到9000亿元,今年将向万亿迈进。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坚决扛牢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和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的沈阳,向天下英才抛出橄榄枝。
聚焦高校毕业生这支生力军,沈阳市深入实施“莘莘学子,逐梦沈阳”高校毕业生留沈来沈专项行动,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举办专题宣讲会,磋商校地战略合作,推介沈阳全面振兴发展形势和人才政策。同时,组织航空工业沈飞、中国航发黎明、新松机器人等重点企业开展现场招聘对接活动,让同学们看到来沈发展的光明前景。
求职者进行就业咨询。人民网记者 尹柏寒摄
梧高自有凤来栖。从三年多前第一次来到沈阳,到如今成长为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首批博士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之一,来自河北省、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博士刘伟建已经成为一名沈阳的“新市民”。
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吸引刘伟建选择沈阳的重要因素之一,“沈阳是一个干大事的城市,是一个做‘大国重器’的城市,也是一个孕育‘大国工匠’的城市,非常适合人才成长。”
去年9月,在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倡议下,沈阳市驻沈高校就业联盟正式成立,搭建起“政+校+企”协作平台。通过深化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联盟积极为同学们提供全方位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指导,在就业起跑线上为十余万毕业生保驾护航。
沈阳市驻沈高校就业联盟成立。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产业蝶变升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沈阳市制定实施《加强新时代沈阳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去年以来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3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2.68万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13万人。
前不久,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数字人才基地副总经理王浩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上课听讲,下课背题,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已经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他仍然迫切地希望取得职业技能评价证书。“‘双证’在手不仅是对个人技术能力的认可,对于参与项目、技能评比更是至关重要。”
王浩获取“双证”的目标,源于沈阳市今年出台的人才“贯通”政策。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关于做好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涉及机电、交通、建筑、检验、信息通信、检测等6个专业,进一步打通了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参加“兴沈大工匠”“兴沈青年工匠”“沈阳市优秀技术能手”等技能人才评审,获评人员可分别得到10万元、3万元和1万元一次性奖励。
“此次‘贯通’政策主要围绕沈阳市重要产业链需要设置技能职业,接下来将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满足产业、企业、人才发展的需求。”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诚心引才、热心留才、倾心育才、真心爱才。在新时代沈阳人才振兴工作推进会议上,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表示,真诚希望各方英才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选择沈阳、扎根沈阳,在这片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沃土上创造更大成就、绽放精彩人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