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沈阳——沈阳人才工作综述之二
今年1-8月,沈阳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20.5%,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30.8%,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6.1%。
这一组上扬的数据背后,是各类人才创造力的竞相迸发和聪明才智的充分涌流。
人才是城市活力之源。2023年沈阳市吸引高校毕业生16万名,其中博士生1218名,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从“人才净流出”到“集聚回流”的转变。
2023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上,2.2万名青年人才入场择优选取岗位。人民网记者 尹柏寒摄
如今,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是大势所趋,更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所在,人才工作也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沈阳市在年初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消除流动壁垒、健全激励措施,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人才活力决定着城市活力,人才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今年开展的第二届“博士沈阳行”活动中,720名博士签约沈阳,这个数字是去年的近2倍。
工作中的范三鹏。铁西区委宣传部供图
“选择沈阳、扎根铁西,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小组科研人员范三鹏告诉记者。2022年他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获得中药学博士学位。从大学到博士这10年间,范三鹏对沈阳这片热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于是在2023年首届“博士沈阳行”活动中,他决定扎根沈阳三生制药。
产业是人才引进的“蓄水池”,人才更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范三鹏帮助企业实验小组推进mRNA和CAR-T项目的工作,并协助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一项基因申请,迈出科研事业上的第一步。
和范三鹏一样,通过首届“博士沈阳行”留在沈阳的任腾,也实现了个人的“腾飞”——去年签约沈阳工业大学,在“双碳”背景下面向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任腾提出了一种新型空压机节能方法,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获批硕士生导师资格。
任腾的“腾飞”,不仅源自他个人的实力,更是源自沈阳市的不拘一格“用人才”——沈阳探索的人才评价改革,破除“四唯”问题,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充分放权松绑,结合“行业评审+市场评价”,向304家企事业单位下放人才自主认定权,目前已自主认定人才615名,全市认定人才总量达到14280名。
前不久召开的新时代沈阳人才振兴工作推进会议上再次提出,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薪酬制度试点改革,推进人才交流合作,让各类人才在沈阳放开手脚闯出一片新天地。
一流的人才,最看重的是成长的舞台、发展的空间。针对现实需求,沈阳市还针对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出台靶向精准的政策。聚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10个重点产业集群,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链主”企业自主确定奖励人选,实现政策免申即享、直达直办,2023年兑现人才政策资金近15亿元。
体制顺、体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在沈阳市不断给各类人才“松绑”的同时,创新主体的活力也得到进一步激发。
坐落在浑南科技城的烯材科技(沈阳)有限公司,如今量产的100微米厚度石墨烯散热膜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企业总经理赵铂介绍:“我们的核心团队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全国领军人才等组成。”
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纳米碳基电子器件超净实验室内,孙东明与助手在查看试验样品数据。人民网记者 周颂雪摄
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创立未及3年,就已突破了工业级控温芯片“卡脖子”问题,成为多家通讯领域上市头部企业供应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具有强大的技术攻坚、技术识别能力,让辽宁冷芯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辽宁冷芯联合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对未来充满了期待——通过几年的努力,将辽宁冷芯打造成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人才,是沈阳市振兴发展过程中心心念念并孜孜以求的宝贵资源。从刚走出校门的博士,到“两院”院士,各类人才的加入和赋能,不断激发着沈阳的城市活力,而这样的良性循环,靠的并不是一时之功、一事之力。
从2015年1.0版本的盛京人才战略,到如今的“人才新政4.0”,从完善人才培养到改进人才评价从畅通人才流动到激励人才发展……一项项制度举措环环相扣,人才链、创业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越来越多的“千里马”驰骋在沈阳全面振兴的火热场景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