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挑起“金扁担” 为国谋“粮”策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曾被总书记形象地称为“金扁担”,一头挑着国家的粮袋子,一头挑着百姓的钱袋子。一年来,辽宁省牢记“首要担当”,锚定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目标,聚焦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村改革,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产值同比增长5.3%,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沃野尽显“科技范”
场 景
“还有20天就能收获了,平均亩产2000斤以上问题不大!”
8月30日,完成今年最后一次飞防作业的第二天,彰武县先达万和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管理员张雷来到位于阜新市彰武县兴隆山镇老虎村的种植基地抽查飞防效果,并对运行一季的智能控制设备进行检修。站在田间,他难掩即将丰收的喜悦。
“今年基本没遭灾,雨大的时候地里也能顺利排水。这里大多是沙土地,是很多人看不上的贫瘠田,这样的地都能实现‘吨粮田’,我们相当满意。”张雷说。
在兴隆山镇,先达万和种植玉米超过万亩,去年还历史性地实现了玉米亩产突破2000斤的目标。
先达万和总经理滕永贺说:“我从2018年开始流转土地种玉米,当年7月遭旱,亩产不到1000斤;即便第二年风调雨顺,亩产也只有1300斤。2020年,连续60多天没下雨,最后无奈卖了青贮。这里十年中只有两三年是正常年景,其他时候不是旱涝就是病虫害。”
转机出现在2023年,彰武县被列为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试点县,先达万和位于老虎村的地块被列为项目综合示范区,参与了试点工程。
智能水肥一体设备建在地头,引入宽窄行种植技术,秸秆还田倒茬轮作,亩株由4500株提高至5500株……一连串的改革措施让滕永贺开了眼。他说:“当年参与,当年见效,精准化的灌水施肥可以手机远程操作,还大大节省了水肥药成本。更重要的是,这增强了自己在不同年景下稳产丰收的信心。”
2022年,彰武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水涝灾害,不少农田减产甚至绝收。当年秋季,彰武县大规模启动农田沟渠疏浚治理工作,一直持续至今。而在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区,排涝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强化,为稳产筑牢了根基。
“去年我们实施了2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今年扩大至40万亩,粮食增产预计达2亿斤。彰武地区年玉米播种面积约180万亩,其中100万亩具备实施玉米单产提升条件,若全覆盖,相当于可增产粮食5亿斤。”彰武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闫凤辉兴奋地说。
背 景
今年,辽宁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工作。
春耕备耕期间,辽宁省突出强化农资供应,强化保供稳价,做好储备、调运等工作,确保农资及时到乡、进村、入户。多部门联合开展农资打假治理行动、春季农作物种子监管专项行动,净化农资市场环境,为粮食稳产夯实了基础。
粮食生产离不开科技支撑。辽宁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组织遴选出适宜省内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粮油类农作物优良品种70个,同时组织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农业专家制定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8个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准备,自去秋以来,全省已组织检修农机具40.1万台套,培训机手、修理工8.75万人。
今年汛期,全省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辽宁省及时汇报灾情、争取支持,调研指导葫芦岛市建昌县、绥中县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秋粮田间管理。同时,组织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推进灾后恢复生产、损毁农田修复、设施农业建设等措施落实。
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场 景
8月30日,在铁岭市昌图县老城镇的一片农田里,玉米秸秆挺拔整齐,叶片嫩绿厚实。顺着秸秆向下看去,玉米根部更像一只爪子,牢牢地抓在地里。“这是合作社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应用基地,从目前玉米长势看,秸秆全量还田‘二比空’作业模式优势非常明显。”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笑着说。
李忠华蹲在玉米地里,扒开了空垄上的秸秆碎屑,从黑油油的土里很快翻找出几条蚯蚓。“这些就是去年粉碎还田、现在已经腐烂的秸秆,正是因为它们,咱的黑土地才变‘肥’、变‘厚’、变‘松’、变‘软’,蓄水能力连年增强,玉米生出了气生根,长得也更有劲。”李忠华介绍,从2022年起,这个基地玉米亩产均突破吨粮。
昌图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89.7万亩,是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县,但受自然条件所限,黑土层比较薄,平均为20厘米,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成了这里黑土地保护的重要课题。
“近两年,昌图县粮食年产量从53亿斤左右提升至55亿斤以上,主要因素便是积极落实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提升耕地中的有机质含量,养肥了这片黑土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昌图县副县长、省保护性耕作首席科技特派员解宏图说。
近年来,为保护黑土地,昌图县统筹布局,持续推广以作物秸秆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这种技术模式打破传统的旋耕、翻耕模式,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利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
今年,昌图县完成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221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中。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与昌图县技术人员、种粮大户合力攻坚,将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还田、智慧农业技术相结合,持续提升黑土地的生产能力,实现黑土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
“黑土地保护的‘昌图模式’正逐步形成,近两年,昌图县保护性耕作地块化肥施用量减少20%,粮食增产约1亿斤,农业增产增效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解宏图说。
背 景
黑土地,是大自然的馈赠,也被称为土地中的“大熊猫”。辽宁省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800万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10%,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6%。
辽宁省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将其纳入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标。近年来,辽宁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多措并举加强黑土地保护,在17个典型黑土区重点县累计实施秸秆还田、有机肥还田、肥沃耕层构建等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1750万亩次,建成了一批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产能稳定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为我省实现粮食产量稳中有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在黑土地保护上做好技术集成外,辽宁省高度重视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去年,辽宁省新建568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包括在黑土区增设耕地质量监测点205个,调查评价点200个,对黑土耕地质量变化趋势进行长期跟踪监测,有力补齐辽宁省黑土地监测点数量不足、代表性不够、建设标准不高、监测指标不全等短板。
打好特色牌 唱响“产业戏”
场 景
8月30日,营口盖州,秋高气爽。
辽宁中顺海蜇交易市场里热闹非凡:数十名商户正在把新鲜海蜇放进储存池里,对海蜇做初步分割,进行加工腌制;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则忙着与商户询价、洽谈。
为期9天的海蜇专项捕捞期虽已结束,但商户姜永的笑容无不透着对今年“丰收”的满足。他一边指挥着工人对新鲜海蜇进行手工分离,把海蜇按不同部位进行分类加工,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每天的出货量很大,头一天他们就卖出2000桶近7000斤腌制好的海蜇,价格行情也不错。
“海蜇体内96%为水分,鲜味不易品尝,须经过‘三盐三矾’加工后才可食用。”中顺海蜇交易市场部门经理高升阳说,去年这里光销售海蜇就达1.8万吨,采购的客户绝大部分为南方客户。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营口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在此背景下,总投资4.5亿元的辽宁中顺海蜇交易市场落户营口盖州市,在当地实现了营口海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位于盖州市团山街道办事处的德辉水产品加工厂,是一家主要生产即食海蜇、脱盐海蜇、米虾酱等产品的深加工厂,拥有现代化作业生产线、盐渍海蜇深加工车间、即食海蜇无菌生产车间、仓储恒温库冷库等,产品从盐渍原料到开袋即食,都能做到全效追溯。
德辉水产品加工厂总经理陈长健说:“与我们公司合作的有8艘渔船,捕捞期内每艘渔船可捕捞海蜇和沙蜇约50万公斤。工厂通过传统海蜇加工工艺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保留海蜇的营养成分和口感的鲜脆,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盖州市不仅盛产海蜇,而且拥有完整的海蜇产业链,从事海蜇养殖、捕捞、收购、加工、贸易行业,业务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盖州海蜇加工产业主要以渤海湾野生海蜇为原料,经捕捞上岸后即时加工。当地海蜇不仅产量可观,而且以肉质饱满、营养丰富、品质上乘闻名海内外,2019年营口被授予“中国海蜇之乡”称号。
目前,盖州海蜇加工量与出口量均居全国之首,占全省80%、全国60%份额,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海蜇捕捞场和国家海蜇出口基地,拥有海蜇加工户或企业500余家,并诞生了“蜇礼”“鲅鱼公主”等众多知名品牌,年销售量14.5万吨,年产值可达30亿元。
背 景
农产品精深加工一头连着农业、农村,一头连着工业、市场,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今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辽宁省锚定食品工业大省建设目标,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打造粮油、畜禽、水产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如果说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是“大厨房”,那么企业就是掌勺的“大厨”。辽宁省着力培壮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完善精准补贴政策,支持企业精深加工技改扩能、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3家,同比增长7%。开展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工作,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0家,同比增长20%。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新增29万户,同比增长8%。
今年以来,辽宁省围绕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档升级,发布政策清单推进农业加工项目招商和建设,遴选推介优质生产基地和知名龙头企业、合作社,打响辽字号农产品品牌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坚定走出一条聚点成链、聚链成群、聚群成势的路子。
记者手记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辽宁省提出,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先行”二字,底气来自优越的资源禀赋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先行”二字,同样是辽宁省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的现实需要。
农业大省不等于农业强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认真梳理短板和不足,尤其要立足现有基础和发展条件,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更大可能和潜力。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着力点应是大力培育农业生产与服务经营主体,全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建设现代化农业强省是系统工程,除了像庄稼一样精耕细作外,还要把传统农业生产的内涵向大食物观、大规模、高效率等方向充分延展,逐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胡海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