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要闻

“行进中国”调研行

“追风者也”李庆利

人民网“行进中国”辽宁调研采访团
2024年05月15日08:58 |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小字号

采访,就是一次次的相遇。人民网“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来到老工业基地辽宁。在这里与我们相遇的,是一批活跃在科技创新一线的年轻人。他们或是打造大国重器的工程师,或是机器人、芯片等新兴产业的弄潮儿,或是把老字号做出新高度的手艺人。与父辈相比,他们有着更多的冒险精神,有着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着平视世界前沿的开阔眼界,更有敢于瞄准世界第一的好胜心。

与这些年轻人相遇,我们能够感受到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向“新”突破的勃勃生机。

“从为飞机设计风洞,到帮助奥运会运动员‘追风’,难度不亚于让文科生突然改行学理。”

见到李庆利的时候,他正猫着腰、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一个黑色方盒子的摆放位置。“过几天有运动员来训练,提前把模拟器调整到最佳状态,我比较放心。”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体育科技事业部副部长李庆利。人民网记者 孝媛摄

李庆利,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以下简称气动院)体育科技事业部副部长。记者跟着他走上了国内首台帆船帆板陆上模拟器的平台,一艘帆板出现在面前,正前方还有一个两层楼高的方形管道。

“这就是风洞的出风口。”李庆利指着巨大的管道说,“我刚才在下面调整的那个盒子是测力天平。天平测试的是帆船受风产生的力,这就是空气动力学与体育训练的‘跨界’结合。有了这个模拟器,我们就可以根据运动员的需要,模拟海上的风速和风向,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训练经验。”

帆船帆板陆上模拟器。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提到风洞,很多人会觉得陌生。风洞,是用人工的方式产生并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或实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也最有效的工具。

虽然“跨界”设计体育风洞已近五年,但提起第一次将空气动力专业技术向体育领域转化的经历,那种“挠头”感,李庆利至今难忘。

时间回溯到2020年,北京冬奥会备战正酣。彼时,36岁的李庆利刚结束持续十余年的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的设计、建设工作,他所在的气动院风洞设计团队接到了为跳台滑雪、北欧两项、越野滑雪、高山滑雪等项目国家队提供全面科技保障支撑的任务。

“以前的受试对象,是形状不同的、固定好的工程模型,是铁疙瘩。而体育风洞的受试对象是活生生且会动的人”,李庆利解释,“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必须保障人体的安全性、舒适度。不仅如此,体育风洞还要对运动员足底的发力情况和运动姿态进行同步测量,而这些都是我们以往没做过的。”

“恶补”过体育空气动力学、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体育训练学等基础知识后,李庆利和团队成员建成了国内第一座综合性体育风洞。从2021年开始,李庆利团队一直陪伴在冬奥国家队冰雪健儿身边,形成了从助滑、起跳到飞行的体系化科学训练方案。

经过半年的风洞训练,国家队多个项目运动员的成绩获得提升,成功缩小了与国际顶尖运动员间的差距。

李庆利在测试滑雪模拟器。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结缘冬奥会之后,李庆利又将目光投向夏季奥运会中与风密切相关的运动,并在帆船帆板辅助科研训练领域找到切入点,研发了国内首台帆船帆板陆上模拟器。

采访接近尾声时,李庆利带着记者来到一间实验室。这间不足两百平方米的实验室内,摆放着跑步、铅球、人体体能测试等多台研发设备。他指着一台跑步机和旁边的大屏幕介绍:“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跑步智能诊断系统’,通过跑步机的传送带测试足底发力情况,加上高速摄像机1秒480张的照片采集,可以重建跑步姿态,有针对性地为跑者提供个性化训练建议。”

从奥运会到全民健身领域,“追风者”李庆利和他的团队正为更多体育训练插上科技的翅膀。

“如果说以前的我是一个内向的研究员,那现在的我更像是一个外向的‘推销员’,把我掌握的多学科知识转化成产品,让航空科技追风、入海,更接地气。”(赵强 李娜 那其灼 王斯文 邱宇哲 周颂雪 汤龙 孝媛 李根 万能 张素玲)

(责编:尹柏寒、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