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文化教育

沈阳提升改造方城老胡同留住历史记忆

2024年03月19日08:45 | 来源:辽宁日报
小字号

近年来,沈阳老胡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胡同被纳入提升改造规划中。日前,中国银行1.5亿元授信支持沈阳古城综合保护利用,其中就包括多条胡同的升级改造,沈阳老胡同保护迎来新机遇。

胡同里藏着历史记忆

沈阳市文化产业服务协会顾问、著名文化学者冯述告诉记者:“胡同是城市最特殊、最稀缺的文化载体,探寻胡同的历史,就是探寻一座城市的发展史。”胡同是数百年间人们共同生活、共同约定的地理空间的语言代号,它不仅仅是一条通道,更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沿着胡同的脉络,便可以寻找到沈阳的历史记忆。例如,在沈阳方城(原盛京古城)东北角,有一座长安寺,修建年代不详,长安寺胡同因此得名,胡同陪伴着这座古刹历经沧桑。同样,位于方城内南顺城路东端路北的萃升书院胡同建于清代,因那里原有清康熙年间的萃升书院而得名。九门里胡同因九门而得名,据《辽东志》记载,明代北门为一座瓮城门,皆为砖筑,由九个券拱组成一体,故称九门。这种城门结构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冯述介绍,沈阳老胡同的名字各有渊源:因买卖鹰鸟而得名的东鹰市口胡同、因地貌形状而命名的耳朵眼胡同、因有老字号中药铺而命名的广生堂胡同……

老胡同保护迎来新机遇

冯述最新考证整理的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前,沈阳有胡同1000余条,其中沈河区有513条。随着城市发展变迁,目前沈河区相对完整、走向未经移动的胡同已不足两成。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老胡同尤为重要。近年来,沈阳针对老胡同进行的一系列改造提升工作颇具成效。

走在中街,很难不被头条胡同里的小吃吸引,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四五米宽的小通道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头条胡同原名贾记头条胡同,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彼时,大批山东、河北移民迁徙盛京,其中不乏丝绸从业者,他们在中街开办丝房,贾记头条胡同逐渐形成了盛京古城丝绸交易中心。然而,岁月更迭,历经300年的头条胡同仅留下一条长约150米,宽约4米的通道。2020年,沈阳实施中街改造提升工程,头条胡同不断更新硬件设施、实施亮化工程,于近年成功打造成为文商旅融合的特色街区。古城风韵、特色美食、文旅融合的多重体验,让头条胡同从一条脏乱差的背街小巷,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头条胡同是老胡同升级改造的一个成功案例。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很多老胡同已经焕然一新,胡同名称的由来以及民间故事均有呈现。据悉,沈阳市沈河区城市更新项目一期(2023年沈阳古城综合保护利用项目)就包括针对三益胡同、长安寺胡同、孙祖庙胡同、耳朵眼胡同以及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周边4条胡同进行升级改造。今年,沈阳市沈河区将实施历史小巷提升工程,多条老胡同已经被纳入改造计划,随着沈阳对老胡同重视程度加深,将有更多胡同“迎来新生”。

“打通”胡同延续城市文脉

在改造过程中,老胡同不但迎来整体环境的变化,更凸显了“通”的效果。

又小又窄的耳朵眼胡同曾经被很多沈阳人遗忘,现在,胡同地面和两侧的墙面焕然一新,墙上展示着“耳朵眼”名称由来的典故。狭长的胡同也不再阴森,两侧悬挂的红灯笼让整条胡同显得古朴、典雅。一条小胡同,沟通了沈阳城的历史和现实,保障市民出行方便。

“胡同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沟通百姓的生活,二是连接街路以辅助通行。过去很多老胡同在时光流逝中被湮没,随着城市更新,越来越多老胡同以新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理事赵旭表示,老胡同的空间被挤占,不但会割裂城市发展的文脉,也割断了人的情感共鸣。胡同一旦被“打通”,能够很好地把方城发展线索串联起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老胡同通得开、护得好,城市文脉的延续才更有魅力。

冯述建议,沈阳在方城改造过程中,必须保留老胡同的文化基因,同时做好产业差异,将文化和产业结合,历史上的寻常巷陌必然会在当代焕发新生机。(见习记者 刘海搏)

(责编:孝媛、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