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文化教育

沈阳:以诚相待 青春相许

2024年02月27日17:22 |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小字号

“咱们都回家乡啊,铆足干劲儿闯一闯啊,人气兴旺的大东北,振兴重任敢担当……”

除夕夜,满满精气神的“沈阳时刻”,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惊艳亮相,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与此同时,来自各地的年轻人,带着“南泥北运”、在雪道“滑过新年”、去早市“打卡”等任务来到沈阳,开启了一场“冬日暖阳”之旅。据统计,2024春节假期,沈阳文旅市场异常火爆,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12.1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1.5亿元。

“沈阳一直以工业闻名,咋突然成旅游城市了?”过去一年,这是让很多沈阳本地小伙伴感到困惑的问题。

“首先人要来,才能看到沈阳、辽宁的变化。”事实也正如沈阳市文旅局局长刘克斌所言。当“沈水之阳,我心向往”全面叫响,沈阳也获得了外界的高度认可时,与之伴随的,还有多张更为亮眼的成绩单:

过去一年,沈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前茅;全市引进博士1203名、建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20个、面向高校毕业生发放各类补贴资金5.94亿元、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16.06万人……各项数据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究竟何以赢得“青心”、留住“青身”?

沈阳答:唯以诚相待。

“从去年‘五一’到龙年春节,咱家一直‘呼呼’上人!全是拎着大包小包、从外地来的年轻游客。”沈阳中街附近的一家民宿经营者吴先生难掩喜悦,不只因为生意持续火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沈阳人,他更为家乡能够吸引这么多外地游客感到欣慰。

高兴是高兴,但在吴先生看来,这一茬南方小丫头、小小子属实有点儿“嘎咕”,一张嘴,说的都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鸡架和老雪”“全国洗浴看东北,东北洗浴看沈阳”,更有不少人非求着让他领着去吃“司机盒饭”……

历史文化才是沈阳的底蕴,吴先生在向旅客推介沈阳时用上了“巧劲”。

“抗美援朝时,沈阳人民把鸡肉和鸡蛋送到前线,剩下的鸡架咱们自己留着食用。等你们吃完鸡架,要是有时间,可以去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看,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这些烈士都安葬在沈阳。”

“搓澡可以去除污垢、促进血液循环,有益于身体健康。泡澡时大家更‘坦诚相待’,能一起聊天、喝茶,交流感情。所以洗澡不只是为了干净,也是一种保健、社交活动,也只有像你们这种‘一辈子的好哥们’才能一块约着去洗澡。”几句话,又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数九寒冬,沈阳的天气‘冷’得理所应当,老铁‘暖’得出乎意料,历史更‘烫’得人热泪盈眶。”房客苗苗是湖南人,正在北京一所科技类院校读研。她坦言,对滑雪和洗澡的好奇,是她春节假期乘坐两个多小时高铁,来沈阳游玩的重要原因。但当体会过了沈阳的娱乐和美食,她又发现这里竟处处惊喜——沈阳城市建设繁荣、业余生活丰富、历史文化深厚、青年政策友好,已让她对这里颇具好感。加之了解到,近年来沈阳的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产业的发展优势日益凸显,让就读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她更对沈阳充满敬佩与期待。她相信,等到毕业需要择城而栖的时候,沈阳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走近一座城易,走进一座城难。但怎么也得先走近吧?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透过“沈阳文旅”这扇窗,看到了辽沈大地的风土人情,沈阳更以最大的诚意邀请大家进来坐坐,再看看这里的多面景色。

洞察青年需求

让青春价值“联”城

初见小陈,很难想到这个长相甜美、说话柔声细语的29岁姑娘是一家拥有300多名员工的公司创始人。自2011年从上海来沈求学,到留沈创业,再到结婚生子,她已在沈阳深深扎下了根。

“不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企业发展,我都赶上了沈阳扶持青年的红利。”小陈回忆,2015年,刚毕业的她就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当时空有一腔热血,并不清楚如何管理、运营、发展企业。最迷茫时,是学校就业创业处的老师指导她参加了沈阳创新创业大赛,并成功获得了税收优惠、工商绿色通道、导师培训、资源对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帮助她一步步推动企业走上了正轨。

“虽然公司大部分业务都能在网上进行,父母也希望我能回上海,可我就是在沈阳待习惯了,也越待越舒服了。”去年“十一”前夕,沈阳地铁二号线南延线通到了小陈家楼下。没过几天,小区外侧的一片闲置空地好像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口袋公园”,新安装的滑梯正是女儿朵朵的最爱。天气好时,她总会下楼遛娃,每次看到朵朵脸上洋溢的笑脸,她心里总会有种突如其来的感动:“不论是干事创业,还是享受人间烟火,在沈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很难得。”

近年来,不少城市都将与青年相关的工作放到了重要位置,但城市和年轻人最终能否“牵手”成功,往往取决于细枝末节的感知和具体而微的认同。

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号角吹响,沈阳坚持把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作为振兴突破发展的“先手棋”“关键仗”,特别是把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青年友好”“人才成长”等热词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和连续多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既向广大青年描绘了一幅城市发展的蓝图,又向有志青年发出了一份追梦圆梦的邀约。

说到就要做到。随着《沈阳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印发,人才强市战略和“兴沈英才计划”的深入实施,“博士沈阳行”等活动的持续开展,沈阳努力以风景、人文、时尚为元素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以平台、环境、新经济为重点建设人才成长型城市,终于凭着十足的诚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沈阳、扎根沈阳、圆梦沈阳。

以青年友好型街区和平区三好街为例,东软、新松从这里走出、上市,为这片区域叠满了增益“buff”;华为、东北大学等科技、教育巨头在此扎根,为科技型创业者学习、取经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特色餐饮街和城市书房的建成,进一步丰富了青年交流、休息的场地……更难能可贵的是,三好街创新街区综合团委的成立,让周边高校、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团组织拧成了一股绳,持续探索凝聚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的新思路新方法。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如今,三好街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42家,种子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8家,雏鹰企业45家。更为重要的是,一批创新载体纷至沓来。全国青联常委、智见新经济集团创始人兼CEO郭炜等人来到三好街建立智见新经济产业园,并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先的元宇宙企业。“我们看好这里的创新土壤和发展前景。”郭炜坚定地说。

每一个脚步

都带着初心的回响

每一座城市的发展史,总是写满青年人的奋斗故事。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年27岁的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赵毅敏,奋笔起草了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今天,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那布满弹孔的巨大石碑,依旧提醒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沈阳,是中国抗战的起点。

●1950年始,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沈阳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全市广大铁路职工、汽车司机、医务工作者和大批农民纷纷志愿开赴朝鲜前线,担任各种战勤工作,7400多名热血青年参军,3000多名技术人员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修复桥梁、运送物资;

今天,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着1061位烈士,沈阳也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作纪念抗美援朝英烈、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圣地。

●1948年,沈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接管的大工业城市,也是全国率先开展起奖励和宣传劳动模范活动的地区。1955年9月,时年22岁的青年工人尉凤英参加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1965年4月,32岁的她被党中央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指引了一大批青年工人投身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全国第一”;

今天,全市累计产生市级以上劳动模范近3万人(次),来自各行各业的劳模们以实际行动担负起了“共和国工业长子”的使命担当……

在沈阳这座有着辉煌历史的“英雄城市”,沈阳青年完整传承了这座城市坚韧不拔的秉性、勇立潮头的天性、精工细作的品性,骨子里还蕴含着迎难而上、奋勇突破的基因。无论青年选择何种职业,都在全身心投入,扎实做精,同时反刍吐丝。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是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青年讲解员高佳琦最喜欢的一句座右铭。如今,随着社会各界对红色历史的愈发重视,纪念馆已成为热门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每天有上千人来此参观和学习,她总是会努力用自己最真挚而饱含温度的声音,拉近那些已经远去的历史与现代人的距离,试着将一颗颗红色的革命种子播撒在参访者的心中。

时代汲汲,盛世共创。面对新阶段新任务,沈阳青年必将如这块土地上辈出的英雄们一样,主动扛起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承担起当代青年必须承担的重任,大步迈向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舞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责编:王斯文、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