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区县乡村

铁岭:加“数”前行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3年12月25日16:27 |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小字号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铁岭市委网信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在统筹协调数字乡村发展工作中,制定出台《铁岭市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指导意见》,建立铁岭市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召开全市数字乡村工作推进会议,印发《铁岭市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强化数字乡村发展总体设计和协同推进。积极争取铁岭县、西丰县、清河区先后入选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地区,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合作社,西丰县鹿乡绿港直播平台、梅花鹿产业园,清河区“铁农云”平台等信息化项目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充分发挥。

铁岭县:打造“数字”力量的“张庄模式”

“五谷丰登、山河壮丽,旱涝保收咱的黑土地。”这是大多数人对于黑土地的固有印象,然而在实际的农业耕作中,春季风大、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还有各种病虫害的来袭,都曾经影响着农民们在这片黑土地上的收成。

随着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种植正在向现代化转型。近年来,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将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持续发力数字化种植等智慧农业,稳步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走出了一条“旱涝保收”的“张庄大道”。

合作社修建展示馆介绍“张庄经验”。

合作社修建展示馆介绍“张庄经验”。

藏粮于技

数字化种出“智慧田”

田地化身“科技馆”

走进张庄合作社与中国农大、沈阳农大、四川农大、中国农科院等众多科研院所和涉农部门共同打造的1060亩智慧农业基地,乡村清冷的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科技的味道,亩均一台农业仪器设备就是张庄合作社智慧农业的最直观体现。

多功能气象站、农情信息采集仪、智能虫情信息采集设备、四处张望的摄像头不间断地采集信息,还有每两亩一个的诱捕器,可以覆盖500亩的智能水肥一体机。在视线不及的地下,各种探针一起插入地里的各种传感器,监测土壤温湿度和土壤氮磷含量。这些智能终端采集的信息借助5G网络实时传输到合作社的数字农业园区指挥平台。大屏幕上显示着整个园区的实时画面,以及田地里的土壤墒情、虫情、苗情、灾情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等信息,通过系统分析比对,为合作社提供生产指导和辅助决策。

“过去种田靠经验,现在用数据说话,省时省力,还增产高效。”站在数字农业平台的屏幕前,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指着显示土地相关信息的画面说:“以前种地,都是农机手人工作业,种出来的地垄宽不一、垄高不等,出苗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光照不一、水肥供应不均匀的问题,产量根本上不去。在利用北斗导航进行定位后,无人驾驶拖拉机把地种得像线似的,垄距相等、株距一致,每亩地最少能多种出100株,100亩地就能多规划出4亩玉米。而且实现标准化种植后,后期追肥、浇水、打药的效率都提高了,产量明显提升。”

“耕种管收”都透着智慧味,张庄合作社智慧农业基地就是数字时代下“藏粮于技”的典型案例。实时监控系统等智慧设施,实现了农业生产全链条智慧化管理,将各个环节衔接得更加紧密,减少了不必要浪费,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品质。目前张庄合作社智慧农业基地已将所有数字监测系统进行串联,基地单产突破2000斤,年销量扩大到1300多吨,销售额在350万元以上。

合作社玉米丰收。

合作社玉米丰收。

藏粮于地

科技守护黑土粮仓

万亩粮田变“良田”

东北到了现在这个时节,田地里已经覆上了一层皑皑白雪,黑土地本来的面目若隐若现,黑白交织正应了黑土地“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名号。

提到黑土地保护,赵玉国更是满脸骄傲。当地农民习惯了对自家农田的精耕细作,每年秋后春耕前都要反复翻整,风一刮就会破坏地力,尤其在铁岭,十年九春旱,春季风大、回暖快,黑土层全被刮跑了。“合作社采用不翻地的耕作技术,能有效地保护黑土地,同时也有助于抢农时。即使头两年会对产量有一些影响,但从长远看,利绝对大于弊。”

张庄合作社自2007年成立至今,经过多年实践,已经总结出三种用养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即宽窄行模式(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条带耕作密植免耕精播模式)、免少耕模式(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免少耕播种模式)、垄作模式(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垄作种植模式),这三种模式共同发力,保黑土与增产量的效果十分明显。

无人机在田间作业。

无人机在田间作业。

赵玉国表示,合作社推出的这三种保护性耕作模式,都是基于当地常用的农机具,完全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同时利用大数据、遥感无人机、AI等技术,对土壤营养、品种种植、肥料使用、环境监控、病虫灾害等实时数据进行全域匹配分析。实时拍摄农作物田间生长情况,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壤肥力区域分布数据,结合各农业科研院所的相关实地试验研究成果,对黑土地实施用养结合,真正实现了科学种田。

“我们过去种地每年都要收拾地,非常累人,合作社教我们‘懒汉式种田’,说能保护土地,还能增收。一开始我们也不相信这样还能种好田,但是一到秋天,我们去试验田一看,产量确实上去了。”铁岭县蔡牛镇大北地村的庄稼老汉刘大爷对于张庄模式表达出了自己的认可。

同样的种子,同样日耕不辍,但由于耕作方式不同亩产相差可超过百斤。合作社实施保护性耕作10800亩,2023年高产试验田亩产量2160.37斤,普通试验田亩产量2003.88斤,亩均产量1852.3斤,产值2000.484万元,总收益332.3万元,节支37.1万元。

张庄合作社走在前列、敢为人先,探索总结出的这三种模式具有耕作简单、便于示范的特点,在辽北平原地区可进行大范围推广。

“近年来,我们合作社不断发展数字农业,向科技要生产力,从春耕、夏管、秋收、冬储,都用上了5G技术。”赵玉国对于张庄模式这样总结道。看似普通的一穗玉米,从它还是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颗粒饱满成熟,贯穿其中的都是“数字”的力量,“张庄模式”俨然成为数字乡村在铁岭的本土代名词。

张庄合作社发掘探索出的“数字密码”从保护黑土地出发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多方面提升,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未来,数字乡村也会在辽北大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持续释放能量,播种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西丰县:乡村振兴 数字赋能

近年来,西丰县在数字化发展道路上大胆尝试,用数字化推动乡村治理、产业转型、经济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养殖户和地方企业得到了真正的便利与实惠,用数字化发展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赋能。

智慧数据平台

推动便民服务

西丰县地处铁岭市东北部,因河水西流、物产丰富而得名。县域面积268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74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2.6万。从2021年起,西丰县全面搭建“阳光三务”平台,实现了村党务、财务、村务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

截至2023年11月,西丰县“阳光三务”平台共发布党务公开信息16471条,发布村(居)务公开信息1.6万余条,发布财务公开信息11万余条,为群众解决问题反馈200余条,有效保障了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村民心里亮堂堂。

西丰县全面搭建“阳光三务”平台。

西丰县全面搭建“阳光三务”平台。

天德镇天来村是西丰数字乡村建设的先行点。天来村构建起一云多端的数字乡村云平台,在村内安装了30多个室外摄像头,摄像头链接着云平台,能够在高清视频的同时实现双向对讲、移动侦测,同时平台的云存回放功能、红外夜视、智能小喇叭、异常告警等功能,既满足了村民看家护院的刚需,也便于镇村两级及时了解村屯信息,及时提供服务和援助。

德兴满族乡就赶着数字乡村的发展浪潮,在开发门户网站、建设数字化平台、开发乡村治理小程序的同时,向下延伸出了一村一品、重点项目、环境整治、河道治理、秸秆禁烧、文化、宣传、党建、致富带头人等模块,192个摄像头覆盖了全乡重要点位,为村民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德兴满族乡的数据平台操控室内,工作人员动动手指,就能呈现视频实时监控功能,真正做到了一键知信息,一屏知全貌的效果。

电商直播

为地方产品开辟新赛道

走进位于西丰县工业园区的鹿乡绿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直播间,主播们正热情地把颇具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向网友们一一推荐。在解答网友疑惑的同时,也通过镜头向网友们展示了西丰特色农产品的源头产地和优良品质。

如今,电商行业成为了地方产品销售的好帮手,集供应链选品中心、孵化中心、电商助农直播间、物流中心于一体的“鹿乡绿港”,成为西丰农户、养殖户和地方企业合作的首选,成为大家眼里的“香饽饽”。

依托丰富的鹿、蚕蛹、大米等特色资源,“鹿乡绿港”开发出梅花鹿系列食品、预制菜、特色大米、蚕蛹和保健功能产品等共计5大类60多个产品,拉动了县区及周边20余个电商团队和30多家企业发展,孵化了50余位本地主播、中控、运营等电商人才,开拓了农村就业和农业发展新渠道。今年以来,“鹿乡绿港”累计线上销售50万余单,销售金额2616.8万元,公司经营产品“鹿肉肠”“玉米面条”先后成为爆款产品,鹿肉肠单场销售突破80万元。

优势产业

实现智能化管理

在郜家店镇的中国梅花鹿(西丰)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呦呦鹿鸣,不绝于耳。工作人员介绍,产业园采取了智能化养殖、信息化经营、数据化管理、在线化服务的模式,通过3D建模,模拟出整个园区的区位图,以及对应点位安装的物联网设备。同时能够在区位图上随时查看各个物联网设备的数据信息,比如鹿舍养殖监控,水流监测数据,气象站温湿度数据,饮水数据,让养殖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中国梅花鹿(西丰)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的梅花鹿。

中国梅花鹿(西丰)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的梅花鹿。

如今,数字乡村建设成为了西丰县加强乡村治理、提供便民服务、凝聚电商优势、发展地方产业的好帮手。未来,西丰县计划在2025年建成集高科技农业生产示范、数字精准农业试点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化园区,实现存栏1万头梅花鹿的目标,打造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数字农业“样板工程”。同时,西丰县也将牢牢把握数字技术创新机遇,用好用足数字科技,全面发展“数字乡村”工程,为西丰县持续打造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注入“数字”底色。

清河区:“数字化快车”驶向“云端”

近年来,清河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智慧兴区”发展战略,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依托建在本地的辽宁(铁岭)大数据中心载体优势,由点及面、全域推进,努力打造数字乡村建设先行“示范区”。如今,数字乡村建设为清河区注入了新活力,连接了农村和现代科技,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开启“铁农云”平台

乡村开展数字化建设

清河区地处铁岭市东部,区域面积480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430平方公里,耕地23万亩,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2个镇、1个民族乡。2022年8月,清河区获批成为辽宁省第二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清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清河区数字乡村工作会议、清河区数字乡村云平台体系建设交流会,采用“企业先投建平台,政府助力搭载体,主体微投享服务,社会助投促发展”的建设模式,开启“铁农云”平台的全面建设。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在清河区全域开展政务服务、乡村治理、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农民生活等方面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

清河区搭建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

清河区搭建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

目前,清河区已完成三级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搭建,包括清河区区级云平台1个,乡(镇)级平台3个,村级平台41个,全部基础数据已采集完毕,实现林、田、农户、经营主体及相关产业资源上图入库。清河区选取前马、前杨木、西老谷峪为三个试点村,投入村级指挥调度中心大屏、监控等智能装备,实时监测调度人居环境整治、护林防火、治安防疫、道路巡查等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村级云平台村务管理功能也同时在三个试点村先行使用,通过管理平台可更新全村的阳光村务、政策直达、报表报送等各项工作,实现乡村两级工作内容线上化、透明化。

截至2023年10月,清河区公开阳光村务529条,党务服务89条,无人机视频116条,治理日志353条,消息评论19条,群众咨询17条。人社局、文旅局、清河融媒、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功能应用已链接平台,为农民提供专属便捷的网上服务。

智能设备助力农业生产。

智能设备助力农业生产。

合作社数字化改造

黑土地“向云端”进发

通过应用“铁农云”新型经营主体管理系统和相关的智能装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合作社的智能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数字化管理。

走进清河区张相镇十八道村,村民们议论最多的就是今年由清河区政府、铁岭移动公司、北大荒农服集团实施合作的“北大荒铁岭垦地共建示范区”。这个示范区的土地面积1100亩,实施大田农业数字化,在村民眼中成了连农机具都是“无人驾驶”的“神秘区”,妥妥的一水儿“高科技”。在这里,黑土地搭乘数字化快车向云端进发。

大田实现机械化耕作。

大田实现机械化耕作。

今年,辽宁润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示范社在张相镇十八道村对1000亩土地实施大田农业数字化管理,实现无人驾驶农机具的大田自动化耕作、无人机植保作业、秋收保护性耕作等。通过安装的田间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光照、降雨、温湿度、地温、二氧化碳等数据,利用这些数据,采取叶面喷施杀菌剂的方法,配合防虫和补充叶面肥,以平衡营养、增加产量的方式解决病害问题。

这些创新的技术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益,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今年,示范区玉米实收亩产860余公斤,种植成本节约近一半,增产11%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和农民的高度认可,此种保护性耕作模式被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当作典型案例上报农业农村部。明年,合作社将扩大示范区面积,科学施肥、精密播种、精准防控病虫草害,实现产量再上新台阶。

张相镇王文选葡萄合作社2022年8月进行了数字化升级,安装了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物联网智能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智能便携气象观测站设备,实现了大棚设备实时控制、智能预警及时提醒、历史信息数据保存及查看等功能,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

杨木镇前杨木水稻合作社、聂家广源玉米合作社均已装备了室外自动监测系统,包含了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等14个传感器,对生产作业关键环节实施智能化监测、提供数据帮助合作社分析决策、实现管理机制手段现代化。另外,玉辉有机大米、西老谷峪鸡心果、龙丰果等农产品及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实现在平台上网络销售。

数字乡村建设在清河区落地生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惠及千家万户。下一步,清河区将逐批遴选玉米、水稻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用“铁农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系统,开展合作社生产经营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同时,整合全区摄像头、无人机、车辆识别等智能装备,用于乡村治理的智能化创新应用,实现村容村貌、人流车流、农作物生产等的智能化监测。清河区将紧抓数字化发展时代契机,顺应新趋势,把握新机遇,将数字红利转化为助推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责编:孝媛、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