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要闻

沈阳今年完成32项街路更新工程

刘 桐
2023年12月08日08:37 | 来源:辽宁日报
小字号

“原来道路坑洼破损,机动车沿街停放,行人和骑车人没地方走,形成交通堵点。改造后,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路面平坦宽敞、人车分离、线缆入地,违停车辆不见了,交通也更顺畅。”走在刚完成更新的沈阳市小什字街上,附近居民王先生感慨道。

小什字街实施的街路更新工程,并非单是交通由堵到畅的变化,其背后是城市品质由外及内的蝶变。

沈阳市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按照“U型空间全要素”设计,将关注重点从“以车优先”向“以人为本”、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从“注重交通功能”向“关注街区发展”三个方向转变,全面开展街路更新。

今年沈阳实施了青年大街、北站路、南京南街和小什字街等街路更新的样板工程,全年完成32项街路更新工程。同时,沈阳各区都打造一条示范路,如莲花山路、惠工街、吉力湖一街、花海路、蒲新路等。

“以车优先”

变为“以人为本”

行人优先,贯通道路慢行系统

小什字街是沈阳市大东区一条普通的街路,但因地处东中街商圈附近,人流、车流交织密集,道路又相对较窄。“这条‘小窄道’堵的时候,半小时都走不出去。”附近居民说道。

针对小什字街存在的交通短板问题,在街路更新改造设计时就贯彻了“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一增加”的以人为本理念,即行人优先、非机动车优先,人车分离、机非分离,人行道贯通、非机动车道贯通,全面提升市民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感。

走在整修一新的道路上,标线清晰醒目、路面平坦宽敞、车辆停放有序,机动车道虽然维持双向四车道不变,但沿线设施带布置花箱点缀,对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实施分割、各行其道。同时,非机动车道下卧,与人行道分离,使得原本拥挤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实现了“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

街路最基本功能就是交通。在沈阳“迎宾门厅”的北站路,按照保障慢行空间、兼顾车行效率、提升绿化景观原则,对北站路进行全要素精细化设计,改造慢行空间1.3万平方米,全线贯通1.4公里步行慢道,实现了北站路整体品质升级。

“道路红线管控”

变为“街道空间管控”

精细管理,提升立体空间功能

线杆上部分是照明路灯,中间挂有交通指示标识,路口处伸出的横杆上安装集成路牌指示、交通摄像头,下部分还设有电动汽车充电桩。这样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线杆,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小什字街两侧。

通过安装多杆合一的线杆,小什字街消灭了“空中蜘蛛网”,沿线1100米电力架空线缆完成入地,通信光缆、路灯、监控等管线迁移入地。同时,施工方开展多杆合一,最终整条小什字街仅保留综合杆40组,普通路灯杆42组,最大限度释放道路空间,还城市美丽天际线。

“街路更新不仅改造道路平面,还涉及整个街路立体空间的规划设计,涵盖道路两侧立面、路面以下管网等。”小什字街街路更新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遵循“先地下、后地面”的原则,按照“十年内不破路”的标准,今年北站路开展架空线缆全部入地、老旧管网更新、老旧市政箱体更新提升等工作,避免道路“开拉链、年年修”,杜绝“马路拉链”顽疾。

“注重交通功能”

变为“关注街区发展”

缓解停车难问题,激活街区商业业态

“虽然是临街店铺,但由于公共停车位少,顾客找不到车位也不愿来就餐。”小什字街附近一家饭店经营者说。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机动车需求量不断攀升,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拓宽道路的方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行人通行困难及安全问题却得不到改善。同时,多数城市街道规划未全面考虑行人对街道空间的交通需求,导致街道空间活力较弱,造成大量空间资源的浪费,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小什字街地处繁华商业区,周边商铺众多,改造以后,商业业态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大东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针对停车难的问题,在街路更新中也充分考虑解决,停车位增至149处,且用路缘石分隔,实现有序停车。停车位侧分带还加设地灯,增加亮度便于停车观察车位边石位置,也使整条道路夜间更加明亮美观。

沈阳市城乡建设局表示,依据空间形态、经济业态、环境生态、文化活态,沈阳市提炼总结54个更新要素,修订出台《街路更新设计导则》《城市道路改造及维修养护导则》,指导街路更新工程。2024年,沈阳计划实施南京街、黄河大街、大北关街、东北大马路等街路更新工程。目前,部分街路更新工程已启动实施管网改造工作,为明年主体开工提供保障。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沈阳市推进城市更新,建设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品位的城市。

(责编:邱宇哲、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