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本网原创

【全面振兴 沈阳篇章】城市更新让城市更贴心

胡婧怡 孝媛 王斯文 刘珺 周颂雪
2023年12月06日13:22 |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小字号

随着沈阳市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城市更新成为关乎民生又影响长远的振兴发展必答题。

前几天,沈阳市两项城市更新举措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将作为示范经验在全国推广。这已是沈阳城市更新举措第二次获得住建部“点赞”。2022年,沈阳市城市更新跨项目统筹运作模式曾入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

作为东北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的试点城市,沈阳通过构建“1+5+5+N”推进体系,即实现城市振兴发展1个目标;实施社会民生保障、产业经济振兴、人文魅力彰显、绿色生态优化、韧性智慧支撑5大行动;落实践行“两邻”理念、更新低效空间、传承文化根脉、留白留璞增绿、完善基础设施5项策略;制定涵盖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商圈、街路更新、公共空间完善、历史文化保护等N项任务,探索出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

全力补短板、锻长板、树样板,今天的沈阳,城市面貌焕然一线,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更具活力、更有颜值、更显魅力。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缓堵保畅”

机动车道由原来的6车道升级为双向10车道;南堤路节点实现全苜蓿叶互通,拥堵瓶颈成为历史;两座提篮慢行拱桥实现跨越浑河快慢分离……10月31日,沈阳南京桥改建工程正式竣工通车,历经58年的沈阳浑河上最早的跨河桥重焕新生。

“南京桥是我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以前在早高峰过桥经常需要20多分钟,堵得闹心。现在车道宽了,导航地图上的‘红色’拥堵提示也消失了,一路顺畅!”沈阳市民田先生兴奋地说道。

在改建过程中,南京桥还首次融入慢行桥概念,为市民活动提供新的公共空间,让城市跨河桥梁在发挥交通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景观”与“观景”的双重价值。

南京桥竣工通车以来,每天都有市民前来“打卡”。家住附近的黎女士告诉记者,“之前,我们小区里的几个邻居经常聊天,等到南京桥开通后,要一起来感受这座新建的慢行桥。”“我感觉慢行桥很宽敞,步行体验特别好。”同行的郑女士表示,她从慢行桥走到滨河慢道,一路上浑河美景一览无余。

“治堵”的同时,沈阳市通过新建、盘活、挖潜、共享等一系列举措,今年累计扩容停车泊位近11万个,疏导破解“停车难”问题,让市民出行更舒心。

入冬以来的降雪和降温丝毫没有影响到地铁2号线旁的世纪大厦停车楼项目,施工现场分外忙碌。

这是全国首个利用有轨电车停车场上盖空间建设的一体换乘枢纽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地铁、有轨电车、公交车、社会车、非机动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换乘枢纽,大幅缓解区域停车矛盾。同时,还将方便市民停车,就近换乘地铁、有轨电车线路。

今年,沈阳市共建设了6处这样的复合式立体停车楼,建成后将新增4500余个小汽车泊位,填补停车缺口。

“从沈阳北站下车,坐地铁就能直达机场,真是太方便了!”来自铁岭要去上海出差的刘超对沈阳地铁赞不绝口。

随着地铁2号线南延线、4号线开通运营,沈阳地铁串联起“三站一场”,正式迈入“空铁联运”时代,客运量屡创新高。

截至目前,沈阳地铁运营里程达165公里,在建里程125公里。沈阳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沈阳市将不断织密地铁线网,逐步形成“覆盖中心城区、连接发展新区、串联重要枢纽”的地铁网络化运营新局面,更好地满足市民乘客“更多选择、更快到达”的需求。

在书香满溢中延续城市记忆

周六的午后,是李鑫一家人最期待的时刻。每到此时,一家三口会携手来到位于大东区的时代文仓城市书房,享受难得的亲子休闲时光。

“这里藏书丰富,我们仨每个人列了一个书单,慢慢读。现在天冷了,外面难觅绿色,但书房里的花园却四季常青。”李鑫感叹道:“我从小就是在东贸库这片长大的,真的没想到,有一天那些老厂房会变成这么美的阅读空间!”

东贸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设的第一代仓储园区,也是沈阳市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2019年,“东贸库历史建筑群”被列入《沈阳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初选名单》。为了让宝贵的历史工业遗产获得新生,东贸库的保护开发工作遵循“保护第一,合理再利用”的原则,将沈阳昨日的工业记忆打造成为今天的文化地标。

走进时代文仓城市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木质构造、绿植、白色装饰等元素营造出的“阅读殿堂”。参观者和读者可以漫步于“百草园”,也可以在树屋阅读区,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书房还设置了宽阔的阅读空间和小剧场,以及咖啡馆、四库全书阅读区,为参观者和读者创造阅读书籍、游览休闲的综合性空间。

保留浓郁“工业风”的奉天工场城市书房,藏在“发酵车间”里的红梅文创园城市书房,建在老北市里的全国首家汉字主题书房……近几年,沈阳市结合历史、工业、科技等特色元素,利用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打造了一批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主题城市书房、城市书屋。

超过6米高的挑空、200余平方米的空间,步入红砖白墙的庭院,走过蜿蜒小径,推门进入陵东书屋,书香满室。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座今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的书屋,脱胎于一座废弃的锅炉房。

陵东书屋所在的陵东街是沈阳市首批街道更新示范工程之一。随着街道的蝶变升级,这座锅炉房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街路更新时,皇姑区对锅炉房有多种处置方案,最终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文化需求,选择了将其改为书屋。”据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陵东书屋可满足周边2万余人的就近阅读需求。

据统计,截至目前,沈阳市已建成城市书房近30座、书屋100余间。

从细微处着手焕新背街小巷

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全长不到900米。这条安静的巷子也被称作“咖啡小巷”,两侧分布着很多家装饰风格各异的咖啡馆,散发出独特的韵味。

“门前的道路翻修后,整条巷子的气质都提升了,很多市民和游客专程过来这边拍照。当然,店里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咖啡店老板唐先生一边制作咖啡,一边忙着招呼顾客。

经过道路翻建、铺设花岗岩、新建台阶等一系列微更新改造后,十纬路已经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变为时尚青年聚集的网红打卡地。

这些犹如城市“毛细血管”的背街小巷,连接的不仅是主次干道与居民小区、商业店铺,更关乎整座城市的温度与颜值。

今年,沈阳市将城市精细化管理向街巷胡同延伸,选择309条群众呼声较高、有迫切提升需求的背街小巷进行微更新改造提升,改造数量创新高。

日前,沈阳市于洪区东湖南街背街小巷微更新工程管理部门收到了居民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

感谢信中写道:“微更新工程解决了东湖南街路面凹凸不平、破损严重、车辆通行困难的问题;也解决了雨天积水、居民出行难问题……背街小巷修好了,排水问题解决了,出行更方便了,修路之举给居民们带来了春风,送来了温暖。”

以“一拆五改五提升”为主要整治内容,沈阳市在微改造、微更新的过程中,拆除违法建筑,改造道路路面、停车设施、架空线缆、沿街建(构)筑物外立面、户外广告及牌匾,更新提升老旧管网、慢行系统、交通设施、景观绿化和文化街区,实现城市系统和功能的全面升级。

在改造过程中,沈阳市坚持全过程开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通过各种形式征集各类意见建议上万条,让市民成为背街小巷改造的参与者、监督者,力求背街小巷微更新改到群众心坎上。

冬日的暖阳分外珍贵,在大东区育才巷,几位老人正围坐在崭新的桌椅旁,唠着家常。

这条312米长的巷子里,分布着魁星楼旧址等多处文化教育场所,以及60多家商铺。

“小巷紧邻魁星小区,老年居民较多。改造前,这里就常有居民搬出自家的桌椅板凳,围坐聊天。这次我们增加了5个宽敞的U型座椅,方便居民和过往行人停留。”大东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育才巷的改造还包括机动车道的更新,两侧人行道的铺装修缮、城市电箱的美化、垃圾桶的更换、规范路侧停车的数量和位置等。

现在的育才巷,打造了育才烟火小食平台、育才街角绿地、状元及第休闲场地等景观,将餐饮体验、社区休闲等功能植入街巷中,为周边居民营造“亦静亦喧”的生活空间。

“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既是推动城市发展与转型、增强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更是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沈阳市委主要领导表示,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贯穿始终,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

(责编:孝媛、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