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本网原创

古籍医生

邱宇哲
2023年05月10日20:28 |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小字号

300多年前,一盏烛火旁,清代医学家尤怡完成了著作《医学读书记》。

300多年后,一盏台灯下,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王斌在修复一部发霉、破损的善本——《医学读书记》。

《医学读书记》善本书。辽宁省图书馆供图

《医学读书记》善本书。辽宁省图书馆供图

见古书,如见故人。

“春气,少阳初升之气,阳方升而被抑,生气不达,则脏气内败犹木郁则腐也。故曰:逆春气,则少气不生,肝气内变。”在这本300多年的古书上,王斌读到了一位中医对自然、对生命的体悟。

清代医学家尤怡少时家贫而好学、博览医书、一生治病救人、著医书扶后世。他这本传世三百年的医学著作《医学读书记》在王斌手里,一页页重获新生。“古籍修复就像是治病救人,要因循规律、敏锐细致,比如这个‘阳’字很明显,已经发霉了,霉点要是不祛除,便会蔓延相邻的纸张。”王斌说。

为书看病是个“单调”的工作,王斌做了14年。

工作中的王斌。人民网记者邱宇哲摄

工作中的王斌。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在辽宁省图书馆,现存古籍61万册(件)。其中善本书12万册,宋元版书近百部,其中不乏有手稿本《聊斋志异》、宋刻本《抱朴子内篇》等珍本、孤本。

古籍经历千百年流传,大多纸张呈现老化现象,部分受水浸、火烧、霉烂、虫蛀、鼠咬等侵害,破损、污损严重,急需修复。“以目前的修复力量来看,修复完现有的古籍需要近千年。”在破损古籍的展位,辽宁省图书馆这样标注。

工作中的王斌。人民网记者邱宇哲摄

工作中的王斌。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古籍修复室在辽宁省图书馆的三楼西北角,窗边摆着许多盛开的小花和绿植。王斌坐在工作台前,一盏灯照亮了整个桌子。王斌将待修复的书叶轻轻展平,适量喷水润湿并在书口边缘处轻轻涂抹上浆糊后,用镊子将裁好的皮纸条贴在开裂的书口处进行修补。用王斌的话讲,她正在为一张破损的书叶“溜书口”。

“修复这本《医学读书记》需要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完成。”王斌觉得每次修复都是一次与古人的相遇,在曾经的纸张面前,为古人找回丢失的文字。从业以来,她修复完的古籍超过一千本。

工作中的王斌。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工作中的王斌。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据记载,尤怡祖辈曾富甲一方,至父辈有田千亩,但之后家道中落。之后尤怡靠卖字画为生,直到遇见江南名医马元仪,从此走上学医之路,也成为了马元仪弟子中最用心的一位。马元仪是这样和别人评价尤怡的:吾今日得一人,胜得千万人矣。“可见尤怡在众多同门中脱颖而出,深得老师赏识。”王斌说。

修书和行医一样,靠师徒传承。经过数十年的历练,如今的她,已经成为了别人的师父。现在王斌每周都要去鲁迅美术学院为文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们讲课,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份职业,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王斌在鲁迅美术学院为学生们讲解线装书的制作。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王斌在鲁迅美术学院为学生们讲解线装书的制作。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一次最难忘的修复过程,是王斌每次的必讲课。那是一本《封龙山碑》。“那本书书褙纸受潮发霉,少部分霉变已经波及书叶,再不修复整本书将会受损。在修复过程中,需要用到湿毛巾润湿书页,而毛巾湿度的把握非常考验人,太湿了容易对纸张伸缩有影响,湿度不够又难以有效揭褙纸;在托裱后,有两版叶总是折不齐。”王斌继续讲:“那段时间我天天睡不着觉,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一直反复试验,历经一个月最终恢复了这本古籍的原貌。”

尤怡淡泊名利,一生只为治病救人一事。“书也是有生命的,修书也是为书籍延长生命。一辈子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也是很有价值的。”王斌说。

(责编:邱宇哲、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