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文化教育

“和合”特展引入数字技术 观众可以静坐画中看四季

朱忠鹤
2022年10月26日08:38 | 来源:辽宁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静坐画中看四季

观众站在特展的数字空间里,既能欣赏画作,也可以仰观星空。 记者 孙海涛 摄

展览,仅仅是将文物摆放在展柜里,观众边走边看吗?

不。

辽宁省博物馆正在进行的“和合中国”特展中,除了将书画、陶俑、缂丝等各类丰富文物陈列在展柜中,还设计了互动空间,观众不仅可以看文物,还可以置身于用数字技术搭建的空间内,与文物积极互动。

近水坡岸,老松葱郁。一叶扁舟上,艄公站在船尾,正轻摇船桨,欲离开岸边。小船中间,坐着一位白髯老者,安然自得,在他的身前,摆放着一条长方形案几,上面有墨砚和香炉。这幅元代画作,就是辽博在此次“和合中国”特展中推出的《扁舟傲睨图》。

距离这幅元代展品不远的大型数字化屏幕上,正在展出另外一幅《扁舟傲睨图》,只不过这是动态画作——画面中,原本被坡岸遮挡住的半条小舟正缓缓驶离岸边,随着水波荡漾,整条小舟最终完全出现在观众面前。小舟上的长者依旧怡然自得,只不过在数字化加持下的他,神态不仅动起来,而且活了起来。站在船尾的艄公,手中的船桨也在不断划动。虽在屏幕前,但观众仿佛置身古画中。

辽博副馆长刘宁告诉记者,此次“和合中国”特展充分融入了互动与数字化技术,在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的同时,尽可能让观众对静态文物产生深刻理解。

记者在“和合中国”特展现场看到,作为彰显着“和合”文化的古代丝绸之路不仅通过丰富的文物进行了阐释与说明,而且该展特意辟出空间,提炼出丝绸之路沿线的古代城市地名,并精心将地名雕刻在木牌上,悬挂在空间顶棚,形成了古代城市地名密布陈列空间,让观众一目了然。

“和合中国”还开设了星空观仰空间。这是一个由数字化屏幕搭建的多面独立空间,观众置身其中,脚下是屏幕,周围及天棚也都是数字化屏幕。随着星空不断变换,俯仰之间,观众可以细微观察星空万千。

元代画家王蒙是“元四家”之一,他的纸本设色画作《太白山图卷》是此次“和合中国”特展中的重点展出文物之一。在这幅长达两米多的图卷里,王蒙精心绘制了浙江鄞县太白山及周围景致,层峦叠嶂,绵延不绝,小桥流水,高拱长桥。全篇用笔繁密,以朱砂、花青点染,技法高超。

对于这样一幅韵味悠长、别具一格的作品,“和合中国”特展并未简单陈列,而是在距离《太白山图卷》不远处,开辟出了一个以《太白山图卷》为背景的冥想空间。

冥想空间的四周,是王蒙笔下的太白山图。伴着轻悠的音乐,太白山景色随着一年四季变化,不断变换着色彩与风貌——春花秋月,冬雪皑皑,一行白鹭不时翱翔于云霄。在冥想空间里,太白山不仅活了起来,而且成为观众放空冥想,放松心情的地方。

记者在现场看到,冥想空间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在看过多件文物后,不少观众选择坐在冥想空间的蒲团上静心欣赏王蒙的《太白山图卷》。“观众不仅能够看文物,而且能够从文物中汲取营养,通过参观文物触发灵感,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刘宁说。

除了让古画动起来、设置冥想空间外,“和合中国”特展还精心设置了不少互动活动区。作为我国丝绸艺术精品的缂丝因其十分珍贵,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为了让观众现场亲手体验缂丝与绫罗绸缎的手感区别,特展特意将多块丝织品摆放在一起,观众一边看文物,一边可以现场比较各类丝织品的不同。

(责编:孝媛、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